词条 | 西贝柳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贝柳斯1865—1957J.Sibelius芬兰作曲家。9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改学小提琴,后遵母意考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同时又以特别生身分入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与音乐理论。1889年去柏林,从A·贝克尔学习作曲理论。1891年回国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并从事创作,至20世纪初,专心创作。在此期间曾去美、英等国进行教学和演出活动。他的创作主要在交响乐方面,题材多取于民族史诗或民间传说。其中7部非标题性交响乐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以其深邃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进程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其他的著名作品还有交响诗《库莱尔沃》 (1892年),这是他的成名作;音诗《芬兰颂》(1899年),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小提琴协奏曲》(1903年),在芬兰的协奏曲中占有突出地位;交响诗《塔皮奥拉》(1926年),是作曲家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从题材到音乐风格,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芬兰人民的极大欢迎。他的作品不仅在芬兰和斯堪的那维亚的音乐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交响音乐发展史上也占有着特殊地位。 西贝柳斯1865—1957Sibelius,Jean芬兰作曲家。生于芬兰享门林那城一个医生家庭。1889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又赴柏林、维也纳进修。他掌握了德国交响乐作曲法,并运用于表现民族精神。他的作品透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简朴平易,深刻真诚的特点,因而获得世界公认。他的交响乐作品成就卓著,交响曲1号、2号、5号、7号,被视为民族乐派交响曲的纪念碑。代表作还有交响诗《芬兰颂》、《库勒伏》、交响音画《春之歌》,弦乐四重奏《内心之歌》、《忧郁圆舞曲》,4部传奇曲和大量歌曲、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还为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配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