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浩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0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未入仕,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应举而不第,和王维交往甚笃。后归襄阳,漫游吴越。一段时间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从事,终又归隐故乡。开元二十八年(740),与北归来访的王昌龄在襄阳相见,得聚甚欢,不久却因病疹发而逝世。隐居生活使他清高傲世,又自伤盛世沉沦。诗歌题材比较狭窄,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境,用清旷冲澹的笔意表现狷介郁悒的情怀,成为盛唐诗坛上风格卓异的名家,与王维并称“王孟”,成为盛唐诗苑中颇具影响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孟浩然诗集》,今人有 《孟浩然诗集校注》。

孟浩然689—740Meng Haoran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始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他与王维交谊甚笃,据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浩然自咏其诗,有句云:“不才明主弃。”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遂放归襄阳,后终生不仕,因病而卒。他一生渴望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只好过着隐居生活,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到晚年才逐渐淡泊。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世人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今存二百六十余首,多为五言,以律诗和排律最多。他的诗虽不及王维诗境界广阔,但也有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佇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意境清迥,韵致流溢,真切生动。间或他也写出壮阔雄浑、气势磅礴的篇什,如《临洞庭》。有的诗富于生活气息,感情真挚深厚,如《过故人庄》。孟浩然的诗歌,突破了初唐诗应制、咏物的狭窄界限,更多地抒写个人怀抱,歌咏山川景物,为盛唐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其诗清淡飘逸的风格、凝练自然的语言,都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和他相聚甚欢。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故乡南园。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在长安碰了钉子以后,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是王维的先行者,当时被称为“王孟”,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今存二百六十余首,多为五言,以律诗和排律最多。他的诗不事雕饰,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春晓》、《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等,自然浑成,意境清迥,韵致流溢,真切生动。也有一些壮阔雄浑、气势磅礴的诗篇,如《临洞庭》等。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李白曾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王士源赞美孟浩然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孟浩然689—740Menghaoran

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40岁时游长安,举进士,不第,失意而归,又漫游吴、越、巴蜀等地。张九龄镇守荆州时,辟其为从事,未几归隐, 开元二十八年 (737)病卒。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后来思想上亦常有仕与隐之矛盾,但政治上困顿失意,终身未仕。他性情耿介,不乐逢迎,情操高尚,为时人和后人所仰慕。李白称赞他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世称“王孟”。其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写隐逸生活和山水田园景物,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临洞庭》、《夜归鹿门歌》、《春晓》、《宿建德江》等均为名作。其诗情景交融,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语言清丽,比喻精妙,形成冲淡清旷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情景浑融的艺术手法对唐朝一代诗风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杜甫赞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遣兴》),并说他 “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语,称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他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他的山水田园诗,上承陶、谢,下开韦(应物),柳(宗元),不仅为盛唐诗坛增添一朵奇葩,而且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孟浩然的诗题材不够广阔,作品中亦时有消极的思想情绪;由于内容较为单薄,有时不免窘于篇幅。正如苏轼所说:“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故其成就不如王维。有 《孟浩然集》传世。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求官,失败而归。此后就漫游江南,写了许多山水诗。开元25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邀请他任从事,不久辞居故里,因病而死,享年52岁。
孟浩然一生未仕,大部分时间在鹿门隐居或在江南漫游,所以他的诗主要写隐遁生活感受和摹写自然山水景物,题材不广,内容不丰富,但艺术造诣很高。尤其是那些山水田园诗,善于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勾画出秀美的山川景色,创造出一种清远幽美的意境,在平凡之中见亲切,在淳淡之中见深厚。例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万山寄张五》)等诗句和《春晓》都写平凡的景物,但写得细腻隽永,耐人寻味。他也有 一些表现豪壮宏伟气象的诗歌,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照日秋云回,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等写洞庭湖波浪和海潮的壮丽雄伟景色,真是气势磅礴,与他淡雅的风格截然不同。孟浩然写田园生活的诗除了自然景物描写外,常融入诗人与农家的亲密无间的友谊,别有一种欢悦气氛。例如《过故人庄》,他与故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二人情谊真挚深厚,田家的生活简朴可爱,这与他“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表现的隐士情趣又不相同,足见其风格的多样性。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继谢灵运之后,开了王维山水诗的先声,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他的诗长于五言,尤以五律著称,受到李白、杜甫的赞赏。著有《孟浩然集》,存诗260余首。

孟浩然689—约740

唐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隐居故乡鹿门山。年40,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后患疽背卒。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诗作多为山水景物、田园隐逸之篇,清淡飘逸,新鲜含蓄,李白、杜甫、王维颇为推重。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为荆州长安时,招致幕府,不久即归故里。后因纵情宴饮,背疽发病而卒。他早年有用世之志,但耿直不阿的性格,使他不肯趋承逢迎,致使“欲济无舟楫”,一生高吟“不才明主弃”的诗句,抑郁不得志。其诗与王维齐名,二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世称“王孟”。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人。名篇《春晓》清新含蓄,广为传诵。其所作田园诗虽为数不多,但诗风平淡简朴,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如《过故人庄》生动如绘,很富有生活气息。其诗艺术造诣很高,但因生活经历的限制,显得内容狭隘,缺乏深刻的社会含义。唐人王士源辑《孟浩然集》4卷,录其诗218首。《全唐诗》录存其诗2卷,266首。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复还襄阳。后又取道洛阳,漫游江淮吴越。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时,召其为从事,不久归乡,因疽病死。有《孟浩然集》,今存诗260余篇。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描写山河自然景物,表现隐居的闲适情调,构成了其诗的基本内容。其山水诗如《临洞庭》、《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都是名篇佳制。小诗如《宿建德江》、《春晓》也都饶有风味。在唐代首以山水田园大量入诗,开阔了诗歌的题材。其诗冲淡中有飘逸之气,多以白描写景状物,注重整体印象与情绪的把握。少数诗篇描绘壮阔的山川,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这些特色都使他名重当时而享誉后世。

孟浩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生于689年,卒于740年。少时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性格耿介不随,情操清白高尚,政治上困顿失意,以布衣终老田园。其诗大都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求宦失败的痛苦,题材比较狭窄,但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与王维同被视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现行《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著名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