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gudu zheng
由坎纳(A·Kanner)最早发现,最初定义为早期婴儿孤独症。指发生于童年早期(0~3岁)的一种发育性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❶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十分孤独,不与人交往,与父母无依恋之情,对陌生人也无惧怕反应,这种社交困难延续至青春期。
❷言语发展迟滞,理解和运用言语的能力低下,甚至终生不能掌握语言。
❸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无想象力。除此之外,大多数患儿智力低下,或认知有障碍,少数患儿伴有癫痫。多年的研究否定了此症与精神病、精神分裂同出一辙的看法,认为生理病因的可能性较大,但并没有确切病灶。本症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以期与其他病症相区分。其预后效果取决于患儿发育障碍的程度,个体差异较大。
孤独症Guduzheng
发生于童年早期(3岁之前)的一种发育性障碍。其发生率为万分之四至五,男和女的比例约为1.4—4比1。A·坎纳最早对本症进行了研究,曾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以后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并改称“孤独症”,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本症和起病于童年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一回事的观点。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❶社交困难。患儿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情感,与人无情感联系,不和人交往;对陌生人没有怯生之感;没有和人眼对眼的对视,不会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要。
❷言语发展迟滞并伴有某种特殊的言语异常,特别是难于使用言词与人进行交往。言语理解力差,偶而有模仿性言语和刻板性言语,有时有代词错用等。这种患儿约有半数终生不能掌握有用的语言。
❸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持续刻板的游戏形式,缺少变化,缺乏想象力。环境的极平常变化也会使患儿感到心烦意乱。对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于脑的器质性和机能性障碍;有人认为是由于感知和言语的障碍而导致与人接触的障碍;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母子关系的障碍。近年来人们多认为本症是特殊的发育障碍,既有遗传和脑机能障碍的原因,也有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原因。对本症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早期的教育训练予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