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31 宝卷由唐代寺庙中的“俗讲”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因果报应,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的韵文。现存最早的《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宋元以后,民间故事大量收入宝卷,民间宗教也常以宝卷作为经典。宝卷通常每部分为二十四品,除白文、开经偈语、焚香赞和收经偈语外,经词大都用驻云飞、黄莺儿、山坡羊、雁儿落、傍妆台等曲牌组成,多为三字两句,四字一句的梆子腔,十字乱弹调,便于诵唱。白莲教、弘阳教、罗教、闻普教等均以宝卷为经典。明万历(1573—1619)时期为宝卷印行最盛阶段。清道光以前,多为民间宗教经卷。同治以后,则大多以劝善和演讲故事为主,江浙一带最为流行。 宝卷曲艺曲种。起源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原来的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和劝世经文,宣扬因果报应,故在初期往往被称为 “经”。现存 《香山宝卷》 (亦作《观音济度本原真经》),相传为宋普明和尚的作品。元明时,宝卷内容逐渐扩大到写神仙故事,如《药王救苦忠孝宝卷》等。清代以来,进一步以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如《梁山伯宝卷》、《白蛇宝卷》等,不少曲目内容与弹词、鼓词类同。 宝卷说唱文学形式之一。由唐代变文及宋瓦舍中和尚的说经演变而成。题材多为佛教故事,有唱有白,通俗易懂。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