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鹤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西域回回族诗人。以字行,又字永庚。元朝末年,以父官武昌,遂为武昌人。至正十二年(1352)为避战乱,长期漂泊于东南沿海。元亡,避匿四明(浙江宁波市)。明洪武十二年(1379 )回到阔别27年的故乡武昌。洪武二十二年离家北上,过了10年壮游生活。永乐二十二年(1424)辞世,享寿90岁。其作品除自编的《海巢集》外,又有明刻4卷本《丁鹤年集》传世。存诗约三百余首,既有悯乱忧民之作,又有怀念故国之作,借景抒情之作则多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戴良在《鹤年先生诗集序》中说: “凡幽优愤闷悲哀痛苦之情,一于诗焉发之。观其古体歌行诸作,要皆清丽可喜; 而注意之深,用工之至,尤在于五七言律。其措辞命意多出杜子美,而音节格调又兼得我朝诸阁老之所长。故其入人之深,感人之妙,有非他诗人之所可及。”七律《自咏》表现诗人忠于元王朝的立场和气节: “一夜西风到海滨,楼船东出海扬尘。生惭黄歇三千客,死慕田横五百人。纪岁自应书甲子,朝元谁共守庚申。悲歌抚罢龙泉剑,独立苍茫望北辰。” 《赠表兄赛景初》: “萧条门巷旧王孙,旋写黄庭换绿尊。富贵傥来还自去,只留清气在乾坤。”既赠人,又自勉,表现了诗人清贫自守的生活气节。 丁鹤年字仙谱,清末人,隶汉军旗籍,居海城西小码头村(今辽宁海城)。同治间 (1862—1874) 由拔贡授七品京官,分工部。旋领乡荐,在京师事大学士倭仁,并得总理大臣文祥赏识。后考充军机章京,随军机大臣内廷襄办。光绪元年(1875),补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七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多次上疏,所论皆国家大事。简放四川重庆府知府,调解民间纠纷及民教冲突,甚见成效。以丁忧离职。复职授浙江湖州(治所在今吴兴)知府。革除当地拜祭蚕神马头娘之习俗,并治理水患。卒于任上。 丁鹤年1335—1424亦称“丁氏垅”。字永庚,号友鹤山人。祖籍西域人。元末明初诗人。少时入武昌南湖书院就读。17岁时以精通诗、书、礼三经盛名。元末,避兵四明(今宁波),因方国珍忌色目人,转徙逃匿。曾寄居僧院,以教书、行医卖药为生。明初,家居武昌,终生不仕。一生精通诗律,诗体清丽自然。传有《丁孝子集》、《丁鹤年集》,存诗300余首。晚年出游浙东,于绘画、书法及伊斯兰教亦有造诣。1424年卒于杭州、葬于阿老丁(其曾祖父)墓旁,人称“丁氏垅”。 丁鹤年1335—1434元朝诗人,祖籍西域,又名丁永康。成吉思汗西征时,其祖归降,其父官为武昌达鲁花赤,故迁居武昌。红巾军起义,迁居镇江,后迁至四明(今浙江宁波)。或教书,或卖药,清贫自宁。著有《丁鹤年集》。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诗人。武昌人。回族。晚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阿老丁曾孙。少时入武昌南湖书院读书。十七岁以精通诗、书、礼三经盛名。元末,避兵四明(今宁波),因方国珍忌色目人,转徙逃匿,或寄居僧院,或教书、行医卖药糊口。明初,还武昌, 终生不仕。精诗律,诗情悱恻,咏物喻世。传世者有《丁孝子集》、《丁鹤年集》,互有详略, 存诗三百余首。诗体清丽可喜,脍炙人口。晚年出游浙东,对绘画、书法及伊斯兰教也有研究。卒于杭州,葬阿老丁墓旁,称“丁氏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