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宰牲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宰牲节见“古尔邦节”。 宰牲节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传统盛大宗教节日。阿拉伯语又名“古尔邦节”,也称“库尔班节”,意思是牺牲、献牲。回历十二月十日举行,正值伊斯兰教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是教徒前往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所以宰牲献祭,表示顺从,故名宰牲节。节期为三天,在节日期间,穆斯林身着清洁盛装,去清真寺朝麦加会礼,宰杀健全而足岁的牛、羊、骆驼,除自己食用外,还要馈赠亲友、济施穷人。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福。届时还举行刁羊、赛马、摔跤、歌舞等群众性活动。 宰牲节见“古尔邦节”。 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节日这天,人们便沐浴礼拜宰杀牲畜,接待宾客,馈赠亲友,以表达对真主安拉的诚心信仰。穆斯林们在清真寺里集中,彼此握手、拥抱、互相祝福。然后由教长带领,边诵赞词边步入寺内大殿,举行节日会礼,观看宰牲仪式,听阿訇朗诵《古兰经》。人们还成群结队到亲友家拜访,主人按照传统的礼节,摆出丰盛的筵席,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点和瓜果等,亲密畅谈,男女青年则身穿盛装在庭院中、广场上尽情歌舞。 宰牲节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与开斋节同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献牲”、“献祭”。时间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开斋节后第70天。古尔邦日宰牲献祭,原是古阿拉伯人的习俗,起源于易卜拉欣的传说。相传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献祭,安拉为考验其忠诚,梦中启示他宰杀儿子易司马仪献祭。翌日易卜拉欣将易司马仪带往麦加郊外的米那山谷,正要宰杀时,安拉遣大天使哲布勒依来送来一只羊代替牺牲。古阿拉伯人依此传说每年于古尔邦时宰牲献祭,穆罕默德继承这一习俗,将此日定为宰牲节,并规定为朝觐礼仪之一。穆斯林于节日期间除宰牲献祭、举行会礼外,还互相拜会,互相馈赠以示纪念。新疆穆斯林尤重此节。节日期间各族穆斯林沐浴净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会于大清真寺前,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击鼓奏乐,舞蹈欢歌,直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十分热烈。 宰牲节见“古尔邦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