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寄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寄名中国古代汉族的一种育儿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这种风俗在明代就已经产生。它是指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怕孩子夭亡或多病,就将孩子在神或僧道面前“寄名”为弟子,婴孩无须剃度出家,民俗认为这样做可以祈求孩子长命延年。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有西门庆将儿子官儿寄名给吴道官的文字。明清时期“寄名”风俗广为流行。清代:“惧儿夭殇……且有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冒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无常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清稗类钞·风俗》)《红楼梦》述宝玉时也写道:“项上挂着长命锁、寄名符”(《红楼梦》第八回)。通常情况下,家长在为孩子寄名时,父母要抱着幼儿到庙里供奉、烧香。可先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具文书奏名于神位前,并用红布缝制一个袋子。孩子的年庚要放进红布袋之中。悬挂在佛橱之上,俗称“过寄袋”。然后,由佛僧替小孩取名,且将道髻、道衣或镌刻着“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的银制项圈、锁形饰物、符录等物赐予小孩。小孩接受后叫僧为“寄爷”。以后,每逢岁末,寺中的僧人便备僧饭,送至小孩家中。其家长必给 “寄爷” (僧人)以钱,作为回礼。这样要连续三年始毕。直到小孩成年完婚以后,家人方可将“过寄袋”从佛橱上取回,称为“拔袋”。“拔袋”完毕,方才结束这种“寄名”的关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