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寒食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寒食节

古代节日。在清明前一日 (或说二日)。晋陆翽《邺中记》: “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此为寒食节来历最流行的说法。但介之推被焚事见于《新序》而不见于《春秋左传》和《史记》。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未提及与介之推之关系。唐代寒食节还有上坟、打球、荡秋千等活动。唐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王维《寒食城东即事》、韩愈《寒食直归遇雨》、白居易《寒食夜》、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等,即写长安、鄜州寒食节,其中述及扫墓、打球、荡秋千等习俗。开元二十年(733 ),玄宗下《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允许上坟拜扫。宪宗也于元和元年(806)三月诏许寒食拜墓。据《高昌行记》,*高昌国用开皇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古时称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亦有以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的。据此推算,寒食节当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始于周代,相传司垣氏有仲春修火焚之制的说法 后来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寻找曾经割下大腿之肉给自己充饥的介子推,只知他在山中隐居,于是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仕,结果介子推抱木而亡。为了悼念,晋文公决定禁止在这一天举火。在古代,不举火便无法烧饭,只得吃冷食,故名 “寒食”。古人有寒食扫墓、插柳的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宫廷内还盛行寒食荡秋千的习俗: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

寒食节

冬至过后的第105天,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温庭筠 《寒食节日寄楚望》诗: “时当一百五。” 其来历同重耳有关。据说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曾经割股肉给重耳食用。后重耳回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大肆封赏功臣,而介子推与其母即隐居深山。晋文公知晓这一消息后,亲自前往寻找,但介子推却坚避不出。晋文公无奈,便放火烧山,迫使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赏。介子推终不肯出山,背着他的母亲被烧死在大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有功不受赏的这一行为,把这一天称为“寒食节”,禁忌烟火,冷食一天。寒食节期间人们多用甜汤和冷粥干饼一块食用。唐代开始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祭墓,悼念过世的祖先。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载: “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由于节当暮岁,风物宜人,自唐以后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邵雍就说过: “人间佳节唯寒食。” 唐时,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对寒食多有描绘: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窦叔向《寒食日恩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寒食节

冬至过后的第105天,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 “时当一百五。”其来历同重耳有关。据说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曾经割股肉给重耳食用。后重耳回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大肆封赏功臣,而介子推与其母却隐居深山。晋文公知晓这一消息后,亲自前往寻找,但介子推却坚避不出。晋文公无奈,便放火烧山,迫使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赏。介子推终不肯出山,背着他的母亲被烧死在大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有功不受赏的这一行为,把这一天称为 “寒食节”,禁忌烟火,冷食一天。寒食节期间人们多用甜汤和冷粥干饼一块食用。唐代开始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祭墓,悼念过世的祖先。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载: “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由于节当暮岁,风物宜人,自唐以后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邵雍就说过: “人间佳节唯寒食。”唐时,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对寒食多有描绘: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窦叔向 《寒食日恩赐火》)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 《寒食》)

寒食节

汉族传统节日。亦称“禁烟节” 。最早流行于山西后及于全国。时间是清明节前一二天。相传此节是从春秋时代纪念忠臣介子推传下来的。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途中没有吃的,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燉成汤献给公子。后来,重耳终于获胜,是为晋文公,大封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带上老母隐居深山。晋文公猛然醒悟后,想要封赏他。为了找他,便放火烧山,他死不出山,终于与老母被烧死山中。人们为了纪念他,这天便不动烟火,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为寒食禁火,叫寒食节。因与清明节相连,后来便与祭奠祖先亡灵的郊游扫墓活动相结合,逐渐成了一个综合性节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