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汉人以其古远而用今名。文集。为我国最古的文献汇编。既是古史,也是最古的散文,用当时口语记录的文告和讲演。所记史事,上自唐尧,终于春秋初,相传为孔子删定,共百篇。秦焚书后,西汉初仅有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二十八篇(《汉书》作二十九篇),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至汉文帝时晁错用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今文尚书》立于学官,有欧阳氏及大、小夏侯氏三家。欧阳氏分《盘庚》为上中下三篇,故为三十一篇,清代吴汝纶撰《尚书谊略》合《顾命》与《康王之诰》为一篇,认为伏胜所传《尚书》只有二十八篇(一说二十九篇)。西汉中期,又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用先秦古文籀书所写《古文尚书》,孔安国用今文校读,多出十六篇,又序一篇,经调整共分为五十八篇。武帝时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中秘书发现,倡议立于学官,引起今古文尚书之争,其议未被采纳。东汉末至西晋永嘉之乱后,《古文尚书》散亡。其后伪《古文尚书》相继出现。东晋梅赜(一作梅颐)献《孔传尚书》(即《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一说五十九篇),今传本《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即梅氏所献《孔传尚书》五十八篇,真伪相混。清阎若璩等定为《伪古文尚书》。认为孔传及孔序为魏王肃所伪造。其中伏胜所传二十八篇真本《今文尚书》,却赖此“伪孔本”以传。《尚书》为儒家用以宣传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成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最古的珍贵史料,对后世文化传统具有深远影响。历代研究者不绝如缕。通行者有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证》等较佳。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对《尚书》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其《尚书研究讲义》六种,刘起釪著《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张西堂《尚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均可参考。 150 尚书本书记载了氏族社会末期到夏、商、周的社会和思想状况,是研究早期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的重要史料。其中《尧典》、《皋陶谟》对尧舜时代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点反映相当充分,《甘誓》对夏初伦理思想有所反映,《汤誓》、《伊尹》、《盘庚》则反映了殷商的伦理思想,《康诰》、《召诰》、《立政》、《吕刑》和《秦誓》对周代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反映较为充分系统。在伦理思想上,既提出了 “德”、“慈”、“孝”、“友”、“恭”和“义”等一系列概念,又记载了“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敬敷五教”、“慎厥身,修思永”、“行有九德”、“施实德于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等重要伦理观念。这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和中国伦理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161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战国以来儒家尊为《书经》,汉代始称《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上古史迹的著作汇编。相传为孔子编定,其中部分篇章为后儒补入。据传原书百余篇,秦焚书后,西汉初年仅有原秦博士伏胜所传28篇,计《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西汉中期以来,出现几种古文写本流传,称《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后,皆失传。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59篇,包括《今文尚书》析成33篇,新出25篇,书序一篇。为今本《古文尚书》。唐孔颖达之《尚书正义》据此本,宋代又将《尚书孔安国传》与孔书合为《尚书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自唐以来,经多家学者认定,梅本为伪书,是从各种逸书中辑录而成。《尚书》保存商代和周初的重要史料,如《盘庚》篇反映殷祖先的神灵崇拜,《召诰》开君权神授之先河,《洪范》在神学体系下提出帝王治国的九种根本大法,包含朴素唯物论思想。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证》为较好注本。 169 尚书先秦儒家经典著作。汉代学者认为是孔子编纂的,宋以后学者有否定孔子编纂说,迄无定论。本书辑录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论文,反映了先秦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想,如神权政治观念,敬德保民、德主刑辅观念等,是了解和研究先秦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本书自汉代起,形成今文与古文的区分,今文版本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共28篇(一说虞书3篇,共29篇);古文版本包括虞书4篇,夏书4篇,商书11篇,周书30篇,共49篇。自汉代被定为“经”后,历代学者注疏相当之多,有多种版本传世。 《尚书》shangshu上古历史文献集。先秦时称《书》,汉代以后称为《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因被列为儒家经典,又称为《书经》。约编定于春秋战国之际,流传中有所增益,编纂者为各朝史官。战国时,此书约有百篇,在社会广泛流传。经秦火焚毁之后,汉初有故秦博士伏生传授此书,共二十八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写,称为《今文尚书》。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故宅,在壁中发现一部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被称作《古文尚书》。此书至西晋时已亡佚。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58篇以及孔安国《尚书传》,一直流传至今。经清代学者考证,此书及所谓《尚书传》为伪托之作。现存《尚书》中只有《尧典》、《皋陶谟》、《汤誓》、《盘庚》等33篇,《今文尚书》是真《尚书》,但其他各篇《古文尚书》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史料。 尚书官名。战国时置。此后历代均设此官,初为皇帝秘书,至唐设吏、礼、工、户、刑、兵6部,尚书始为其各部的首领官,其后尚书便成为国家的高级行政长官,至清不改。《晋书·职官志》:“列曹尚书,案尚书本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 (公元前29年) 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5人,1人为仆射,而4人分为4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各有其任。”《旧唐书·职官志二》:“尚书令1员。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其属有6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清史稿·职官志一》:“吏部:尚书〔初制,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满尚书二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复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俱定从一品。各部同〕。” 尚书上古历史文献集。先秦时称《书》,汉代以后称为《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因被列为儒家经典,又称为《书经》,约编定于春秋战国之际,流传中有所增益,编纂者为各朝官吏。战国时,此书约有百篇,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经秦火焚毁之后,汉初有故秦博士伏生传授此书,共二十九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写,称为《今文尚书》。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故宅,在壁中发现一部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 《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被称作《古文尚书》。此书至西晋时已亡佚。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以及孔安国《尚书传》,一直流传至今。经清代学者考证,此书及所谓《尚书传》为伪托之作。现存《尚书》中只有 《尧典》、《皋陶谟》、《汤誓》、《盘庚》等三十三篇,《今文尚书》是真《尚书》,但其他各篇《古文尚书》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史料。《尚书》分《虞书》、《商书》、《夏书》、《周书》 四部分,其中 《商书》 和《周书》是商周两代的文献资料,可能经过后人的加工润饰。《虞书》和《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写成的。《尚书》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不同文献,是各种形式的官方文告、命令、誓词及君臣间的谈话,大部分是记言散文,也有少数以记事为主的作品,如 《尧典》、《顾命》等篇。《尚书》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其中的文章虽向称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其结构较为完整,讲究命意谋篇,无论记言叙事都比以前的文字记载有了很大进步。有的篇章颇具文采,说理生动形象;有的篇章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流露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态;还有的篇章叙事具体细密,条理明晰。其典重雅奥的风格对后代的制诰、章表等公文有重要的影响。后人在论及诏策、移檄、章奏、书记等文体时,也往往溯源于此书。 尚书儒家经典。亦称《书》或《书经》。春秋以前政府文件和政论资料汇编,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根据汉代人的说法,“尚”即“上”,《尚书》就是上代之书。相传由孔子编订成教材,用以传授弟子;又有《书序》,亦说是孔子所作。但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迄今尚无定论。是书所记,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下迄春秋中叶,历时约一千三百多年(前2000至前600之间)。文体大致包括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典”记载重要史事的经过或某项专题史实;“谟”为臣子向君主所献计谋、所提建议及规劝;“训”为大臣进谏或教训君主;“诰”是君主对臣民的告谕;“誓”为君主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所收材料既有较原始的直接档案文献,也有后人所追述的古史传说,其中少量篇幅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可能是战国时候才成书。不过,从总体上看,《尚书》文字古雅,语言质朴,确实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珍贵史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商书·盘庚篇》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早期文献;《牧誓》记录武王伐纣的战争誓言,从史实说也是可靠的,但把作战的时间定为“甲子昧爽”,说得那样具体,历来受到怀疑。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有“珷征商,唯甲子朝”,使上述文献记载得到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召诰》、《洛诰》等篇记载了西周初期营建新都洛邑的缘起及过程,也为近年出土的《何尊》铭文所证实。即使以成书较晚的《尧典》为例,其中也保留相当多的古代史料。竺可桢曾根据《尧典》四仲中星(鸟、火、虚、昴)的研究,证明那是殷末周初的天文记录;法国人卑奥据马融以前对《尧典》四仲中星的解释,推断为公元前2357年的二分二至的所在点,从而认为应是帝尧时期的天文记录。胡厚宣认为《尧典》所说的四方之民与鸟兽,与甲骨文及《山海经》所记四方名及四方风名相符合。郭沫若用甲骨卜辞祭祀日出、日入的辞例,又证明《尧典》“寅宾出日”、“寅饯入日”合乎殷礼而非向壁虚构。总言之,《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以《尚书》的记录和甲骨文、金文资料相互参证,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书名。春秋鲁国人孔子所辑远古历史文献。原称《书》,后称 《尚书》。因古人将 《诗经》与《尚书》 相提并论,汉武帝时将其列为儒家经典,故又称 《尚书》 为 《书经》。后人曾对 《尚书》的字意作三种解释: 上古之书; 令人尊崇之书; 君上或君王之书。《尚书》之意实指“上古帝王之书”。据班固所撰《汉书·艺文志》记载: “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凡百篇,而为之序。”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认为,《尚书》百篇系孔子从周室所藏虞、夏、商、周四代文典中删定而成。《尚书》所载上起唐尧,下迄秦穆公,约1300多年 (前约20世纪—前7世纪)。初编100篇,今存58篇,卷数不定。包括“典”、“谟”、“训”、“诰”、“誓”、“命” 六体,除小部分是远古历史传说之外,大部分内容为古代帝王对臣民发布的训令和军队誓师词及大臣向君王提出的规劝和建议。《尚书》可称作古代帝王言论集。《尚书》按朝代次序又分为 《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四部分,涉及虞、夏、商、周四代重要史料,如尧让位给舜、夏桀乱政、盘庚迁殷、殷纣无道、周文王戒酒、周公营造洛邑、周成王至洛举行祭典、周朝新君继位典礼等,文中多处提到。《尚书》流传的历史极复杂,历代学者就其今文与古文之别、篇目、版本、真伪等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一度失传。西汉初年,济南博士伏生献《尚书》29篇,因该书系用汉代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孔府壁间发现用古蝌蚪文字书写的《尚书》竹简,即《古文尚书》。《尚书》文字古奥,极难读懂,但作为历代帝王的政治教材备受青睐,历代学者为之注释和考证的论著非常多。唐代孔颖达的 《尚书正义》、清代孙星衍的 《尚书今古文注疏》、段玉裁的 《尚书古文撰》、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王先谦的 《尚书孔传参正》及近人顾颉刚的《尚书通检》等,可资参酌。 《尚书》Shangshu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大部分是古代的文告、誓词等,多数篇章重在记言,另有少数叙事之篇。现传《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个部分,共58篇,加序合59篇。记事时间,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期的秦穆公。据记载,原来有关上古历史的简册很多,经孔子之手整理选取百篇,编订成书。后世学者对《尚书》各篇成文年代加以考证,发现有些写成于孔子之后,所以它的编定,当在战国时期。现传本《尚书》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令焚毁民间藏书,《尚书》亦遭劫火。汉初,山东济南有个叫伏胜的人(曾做过秦朝的博士),在齐鲁之间讲授《尚书》,有28篇。因其传授的《尚书》是用汉初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所以称作《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修灵光殿,在拆除孔子旧宅时,从墙壁中发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经孔安国辨识,比伏本多出16篇。孔壁《尚书》是用汉代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故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大约在魏晋之际即已亡佚。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一部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全书加上孔安国作的《尚书序》共59篇,这是一部《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后代学者对孔传《尚书》的真伪怀疑甚多。直至清初学者阎若璩精心潜研,考定古文25篇是晚于伏生所传今文而出现的伪作。这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定论。尽管如此,现传《尚书》中仍保存着一些确为古代的作品,如《盘庚》3篇,一般就认为是商代的文献。即使是伪造的篇目中,也包含着不少古代史料的片断和有关传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尚书》的通行注本,是《十三经注疏》本。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一部能够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 《尚书》Shangshu先秦历史文献汇编。先秦时称为 《书》,汉代以后被称作《尚书》,意为 “上古帝王之书”。相传此书在先秦共有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亡佚很多。现存 《尚书》共有58篇, 经清代学者考证, 除其中33篇 《今文尚书》外, 其余均为汉代以后的人伪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前两部分是后人根据古史传说写成,后两部分是商、周两代朝廷的文件。这些文章已有了完整的篇章结构, 其中大部分文章是记载言论的,能够围绕中心观点,有条有理地展开论述。有的文章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生动形象, 有的文章能够表现说话人的语气, 感情色彩较浓。另外,还有些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带有较为生动的情节和场面描写。《尚书》是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它虽然古奥难懂, 但仍对后代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尚书官名。战国始置,又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尚书掌文书章奏,权任渐重。成帝置尚书五人,始分曹办事。东汉置尚书台,协助皇帝理政,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理事更繁。隋唐时中央设三省六部,尚书省即三省之一,职权益重,其属下六部尚书为各部长官。宋以后,三省分立渐成空名,行政统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但以尚书官属隶属其中。明初以后废中书省,仍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改。 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国上古政治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事著作的汇编。“尚”即“上”,故名。为儒家经典。相传为孔子删定。有三种:1.《今文尚书》。汉初存二十八篇,为伏生口授,用当时文字隶书抄写,因名“今文”。2.《古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从壁中发现。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以秦汉前的”古文”书写,故名。已佚。3.伪《古文尚书》。东晋梅赜所献,共二十五篇。属伪造。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之合编。注本有孔颖达《尚书正义》与清孙星衍《尚书古文注疏》等。 尚书上古历史文献集。又称《书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包括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后人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尚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它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也是古代散文已形成的标志。其文章结构渐趋完整,具有一定层次,并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部分篇章有一定文采。如《盘庚》、《秦誓》等篇,却能表现出人物的感情和语气,并有一些形象的比喻。《尚书》文字艰涩,古奥难懂。 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献汇编。旧说由孔子纂删编定。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种文本传世。《今文尚书》自汉代流传下来,为伏生所藏,被认为是早期上古文献。《古文尚书》为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从孔宅壁中所发现,已佚;今存为东晋梅赜所献,据清代学者阎若璩考证,定为伪作。两种文本均收入《十三经注疏》,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今本尚书》在西汉初年存28篇,今同。其中《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商书·盘庚篇》以上多为历史传说,《盘庚篇》以下诸篇多为信史,其中《洪范篇》被认为是战国儒家所补。虞、夏、商三代书保存了原始社会末及早期奴隶制社会中国先民道德观方面的史料。据《皋陶谟》载称,皋陶提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乱而敬,愿而恭,扰而毅,直而温,刚而寒,简而廉,强而义。《商书》记载了殷商奴隶主的宗教道德观,即尊神和彰善思想。商人主张刑德并用,《盘庚》:“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要求奴隶主“式敷民德”,“施实德于民”。《周书》有多篇是周公姬旦所作,包括《酒诰》、《康诰》、《多士》、《无逸》、《君奭》、 《多方》等篇。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等社会伦理思想,提出无逸、孝、节性、仁、惠、爱、和等道德规范,对后世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有广泛影响。主要注疏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南宋蔡沈《书经集解》、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尚书》《尚书》原有100篇,今存58篇。亦称《书》、《书经》。传为孔子编选。内容多为商周誓辞文诰等,行文或简朴流畅,或古奥难懂,叙事亦具条理,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对后代散文发展有深远影响。《尚书》有今古之分,今文为汉初经师所传,用隶书写者;古文为孔子宅壁所藏,用古文写者。清马国翰曾分别辑佚,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嫏嬛馆本。楚南书局本。通行注本则为今古文合编。 《尚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极为庞杂,就它的文学、美学思想而言,主要是提出了“……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重要观点。这段记载在《虞书·尧典》中舜帝的一段谈话,虽不一定是舜帝所言,且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当时的诗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功的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但却反映出了古代思想家对文艺性质及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志”,郑玄注《尚书》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意”,即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歌是用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意志、怀抱的。再与“神人以和”相联系,则初步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文艺既是抒情言志的手段,又是交流思想,以“德”(“志”的核心是“德”)育人的一种方法。“诗言志”说不仅成为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且对后世散文家提出“文以述志”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尚书也称《书》、《书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为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前事的著作汇编。书中保存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春秋时孔子编定,而实际上《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编系后来儒家所补。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用秦汉以前“古籀文字”写的《古文尚书》(已佚) 和东晋梅赜 (一作梅赜) 所献的《古文尚书》(伪作) 二种。现通行的《十三经尚书》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和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尚书亦称《书》、《书经》。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迹著作的汇编。相传为孔子编定。“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洪范》等篇,透露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通行本纳入《十三经注疏》,又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叫 《书》 。“尚”古代通 “上” ,“书” 指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尚书” 意即 “上古的史书。” 成为儒家经典后,又称 《书经》 。依据朝代顺序编辑,分为 《虞书》 、《夏书》 、《商书》和 《周书》等部分,主要记载了这一时期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按体例又可分为典、谟、训、诰、誓、命6种。 尚书亦称《书》或《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和史实记录的汇编。“尚”即“上”,“书”为史官所记之文字。上古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故《尚书》集录了典、谟、训、诰、誓、命等多种体裁的文献。其时代上自唐、虞(约公元前22世纪),下至秦穆公(公元前620年),历时1600余年,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依据。此书之编定,旧说为孔子,自宋代开始即有人提出怀疑。今人多以其中不少篇章成书于战国。秦、楚两火,焚书特甚。故汉兴以来即流传两种,一为西汉口授笔录的《今文尚书》,一为得之于孔壁的《古文尚书》。详见“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