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书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书台shangshutai东汉中枢机关。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5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 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 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 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 故有尚书台之称。东汉尚书台组织有: 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若以公为之, 则增秩二千石, 仪礼亦加。尚书仆射一人, 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 尚书令不在, 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 秩四百石, 掌录文书期会, 佐令、仆治事。六曹尚书, 秩各六百石。三公曹, 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 吏部曹, 掌管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 中都官曹, 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36人,秩四百石,每曹6人,职掌文书起草。尚书令史18人,秩二百石,每曹3人,主书。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 既出诏令, 又出政令; 朝臣选举, 由尚书台主管; 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 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 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尚书台权力虽重, 但台官职位卑微, 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尚书台即尚书办公的机关。又称中台,与外台(谒者)、宪台(御史)合称为三台。尚书二字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早在战国,即有此官之设,称作主书。主与尚同义。而尚书之名,始见于秦。其官属少府,设有令、仆射、丞及左右曹诸吏, 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办事机构,但仅是皇帝与丞相间的传达环节,地位并不重要。西汉初年,基本上承继秦制。至汉武帝时, 为削弱相权,遂更多地利用尚书,且起用宦者,称作中书。其后尚书(中书)职权渐重。东汉时,进一步加强君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不过,终两汉之世,尚书一直“文属少府”,其官秩也不高,故又有由中央高级官吏外加领、平、视、录尚书事的制度。以此使皇帝亲信的权臣,既保持本职的秩位,同时又能参与枢密。总之,两汉尚书台实为权力之所归。它既是天子的喉舌,又是百官的冢宰。即使上公、三公、大将军亦必须录尚书事之衔,而后始能掌握国家大权。尚书台的构成,两汉有所变化。《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是: (1)尚书令一人,秩千石。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2)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3)尚书六人, 均秩六百石。西汉成帝初置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 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东汉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 凡六曹。(4)左右丞各一人,均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5)侍郎三十六人,均秩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每曹六人。(6)令史十八人,均秩二百石。主书。每曹三人。后增剧曹三人, 合二十一人。南北朝时,始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其长官尚书令即为事实上的宰相。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唯因唐初李世民曾任尚书令之职,其后不置,故唐尚书省长官仅有左右仆射。宋代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上, 为亲王及使相兼官,非实职,亦无专任者。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尚书省遂废。清制亦同。汉代尚书台置于京师宫中,为皇帝的近侍机构。中台即由此而得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