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书引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书引义清代阐发《尚书》的哲学、政论著作。六卷。明清之际王夫之(生平见《张子正蒙注》条)著。全书合计五十篇,篇间不相连续,各有独立论题。内容为引申《古文尚书》中的某些观点以阐发自己的政治和哲学思想。 尚书引义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凡6卷。1~2卷论《虞夏书》,3卷论《商书》,4—6卷论《周书》。是一部引申《尚书》中思想借以阐发作者的理论观点的著作。作于1663年,后收入金陵本《船山遗书》。1962年和1976年中华书局分别出版点校本。书中认为人性离不开生理基础,而自然欲望则是人性的表现。“故五色、五声、五味者,性之显也”(《顾命》),“夫其为性之所显,则与仁、义、礼、智相互为体”(卷三)。据此而反对存理灭欲说,“夫欲无色,则无如无目;欲无声,则无如无耳;欲无味,则无如无口”(同上书),是对生命的否定。但亦不主张放纵情欲,而强调道德威仪对自然情欲的节制,“威仪者,礼之昭也……其相为用也,则色、声、味之品节也。”(《顾命》)且认为人性作为天地气化的产物,是一个“日生而日成”(《太甲二》)的过程。这不仅表现为它自身的“气化流行”的自然发展,亦表现为由习行所带来的变化,即“习与性成”(同上书)。由此而提倡自强不息,培养至善的人性,“是以君子自强不息,日乾夕惕,而择之,守之,以养性也”(卷三)。在义利关系问题上,认为二者都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立人之道日义,生人之用曰利”(《禹贡》)。但强调礼义是利的基础,“食色者,礼之所丽也;利者,民之依也。辨之于毫厘而使当其则者,德之凝也,治之实也。”(《尧典一》)亦提出“利义之际,其为别也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卷二)。“以义为利则凡利皆义”,“义之必利,而利之非可以利”;“以利为利则利皆必害”,“利之必害,而害之不足以为害”(同上书)。是故,“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禹贡》)。进而提倡“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强调生命之可贵在于其体现高尚的道德原则。“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大诰》)。重视道德教化,并提出礼、乐、刑并用的教化思想。“先王之教,以正天下之志者,礼也。礼之既设,其小人恒佚于礼之外,则辅礼以刑;其君子或困于礼之中,则达礼以乐。”(《舜典三》)强调道德舆论的劝善惩恶作用,“功罪者,风化之原也……故正名之曰功,而天下趋之;正名之曰罪,而天下违之。”(《甘誓》)此外,该书还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和规范作了不少论述,但其主要精神仍未突破传统伦理道德。 尚书引义六卷。清王夫之 (详见 《周易稗疏》)撰。夫之有《书经稗疏》,其诠释经文.多出新意。而《尚书引义》一书则进一步推衍其说。该书共分五十篇。其注多不拘于经文字句,而常常阐发其意旨,并取后代时事为之纠正。如论《尧典》“钦明”,则斥王守仁良知说;论《舜典》“玄德”,则斥老子玄旨。诸如此类,皆议论驰骋,颇根理要。夫之治经,往往借评论与引申其中的某些观点,来表明自己的主张,抨击现实的政治及某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等。《尚书引义》一书,在阐发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在“知行说”方面,有所贡献。对宋明理学与唯心主义的批判尤为有力。《尚书引义》一书,对先儒旧说不墨守,大胆提出己见,大多皆有所依据。当然,勿庸讳言,书中某些臆度、失误也是难免的。有清康熙二年 (1663)、二十八年 (1689)重订王嘉恺抄本,不分卷,今存湖南省博物馆;另有清抄本藏山西运城市图书馆;此外尚有《船山遗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王孝鱼点校本。 尚书引义书名。明末清初王夫之撰。6卷,卷1、卷2论《虞夏书》,凡13篇; 卷3论《商书》,凡10篇;卷4、5、6论《周书》,凡27篇; 合计50篇。书中通过阐释《尚书》经义,评史论政,抨击明代政治的弊端,主张社会改革,尤其在哲学上批判老庄、程朱、陆王之学和佛教的 “惟心惟识” 论,从朴素唯物主义角度阐明了 “能”(认识主体) 和“所” (认识对象) 的关系,提出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等命题,反对“离行以为知”,强调“行” 的重要性。每篇自有中心论点,各篇之间不相连属,故本书实为一部哲学、政治思想短篇论集。后收入《船山遗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