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尽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尽孝

“孝”属于伦理范畴。它涉及的对象是家庭和宗族中的个人,是晚辈对长辈的恭顺态度,起着维护亲族感情、协调以家庭为本位的伦常关系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子女对家长的“孝”都已成为一种必然义务,同时也成为衡量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子女小的时候,爱护自己本身,便是对父母行孝;长大成人以后,不仅要对长辈侍奉、尊敬和养老送终,还要盲目地惟父、祖之命是从,不许有丝毫违背。历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尽孝”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将“孝”扩展到社会,也即集中于对天子尽忠。正如《孝经·广扬名》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论语·学而》也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将对长辈尽孝的家族伦理情感,转化成忠于封建国家的政治观念。

尽孝

孝在中国伦理观里面,是居于百善之先的。中国古代阐述孝道的书《孝经》上对于孝的意义,作下面的解释:“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看来,孝在这里实际指对父母的敬爱。《论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尽孝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孔子认为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古代甚至认为父亲对子女掌有生杀大权,“父叫子死,焉敢不死”,而子女受惩罚时,“虽至流血,不敢疾怨”,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被认为是尽孝的表现。尽孝还表现在对父母的尊敬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是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临死之时,这样说:“启予足。启予手。”意思是他到临死保全了自己的身体发肤,可以无愧于祖宗。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到远处去,即使不得已出去的话,也必须告诉父母自己的目的地,以免父母挂念。古代人将敬父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孔子认为:如果把孝仅仅看作对父母的供养,那么犬马也同样得到供养,对父母养而不敬,就和犬马的供养没有区别了。孟子也认为,敬是最大的孝。他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后人还认为“敬”的含义是:供养老人不在乎食物的好坏,也不在乎衣服的好坏,而在于尽心竭力,做到有礼貌、能尊敬(“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绵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子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喝豆类做的汤饮水足以致其敬。”——西汉桓宽撰《盐铁论》)。对父母的供养再好,如果不能尊敬父母,也不能算作孝。如周朝的周襄王虽拥有天下,对其母亲的供养不能算不丰厚,但仍落了个不孝之名,就因为他对母亲的尊敬不足。尽孝当然还包括对父母的供养上,生养死葬是做子女的义务,在中国,家庭内父母要抚养子女,而父母年迈时,子女要对父母进行赡养,古代就有“父慈子孝”的说法。古代的史书上还载有许多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故事。有的甚至达到残酷的地步。如汉代有一人由于家穷,为了省出粮食让母亲吃,就决定将自己的小儿子给活埋了,可是就在挖坑的时候,挖出了一坛金子,原来是上帝为他的孝心所感动,特地赐给他的。还有所谓“不孝有三,无为为大”的说法,都反映了我国人们对尽孝的看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