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屈赋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屈赋微诗文评注。清马其昶(1855—1930)。二卷。其昶字通伯,清桐城(今属安徽)人。是书专注屈原作品。《九歌》依王夫之说,将《礼魂》视为各篇通用之送神曲,不单为一篇,因定《九歌》为十篇。又依黄文焕、林云铭语,以《招魂》、《大招》为屈原所作,以求合于《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之说。各篇大义训诂采历代名家专注及笔记凡三十余家,举凡古今释屈文之重要可采者,大抵略遍。而博而反之于约,可为清代说《屈赋》者之殿。从来论楚辞者,大都极力表彰屈原忠君之心,而此书则大力突出屈原的爱国思想,强调屈原之所以精神不死,屈赋感人至深,乃在于他那眷恋故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是书在文字章句的诠释上有其特点,遍采各家专著及散见各书中前人和时人说屈赋的真知灼见,熔炉锤炼,再以己见加以折衷取舍,发表创见。取材虽极广博,然辨别与选择都是比较严格的,是比较简明可靠的楚辞注本。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合肥《集虚草堂丛书》甲集本(第十三册)。(抱润轩全集》本。 屈赋微二卷。马其昶(1855—1930)撰。马其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古文作家、学者,被誉为桐城派“殿军。”数应乡试,不获举。三十岁以后,专治群经,兼及子史,数十年如一日。光绪末就学部聘,任编纂。宣统元年(1909)任学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参政院参政等职,拒绝袁世凯称帝策划“筹安会”遣使笼络。参与纂修《清史稿》,著作甚丰,有《周易费氏学》、《诗毛氏学》、《庄子故》、《屈赋微》等,尚有未刊稿《尚书谊诂》等,总计十八种三百余卷。《屈赋微》为研究《楚辞》专著。卷首有马氏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所释屈原诗作分上、下卷,上卷: 《离骚》、《九歌》、《天问》,下卷: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从汪瑗之说,认为《九歌·礼魂》为前十篇乱辞,不计篇数,故亦合《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每篇作品有释题,正文部分,一句或数句加以注释,引各家之说,皆标明之,以“其昶按”自立新说。韵字引各家之说皆注音,以《说文》为基础,间采他家之说。本书特点:一、突出屈原爱国思想。除在自序中加以赞述外,在释文中亦紧绕这一中心。《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马氏释:“同姓之臣,义无可去,死国之志,已定于此。”可谓马氏抓住了屈原诗作的主旨,较之忠君之说,或忠君爱国之说,更有准确性。二、广征博引,折衷己意,而立新说。本书所引由王逸起至清代计四十六家之说。引各家之说并非罗列,而是加以整理、归纳、引发。如对《离骚》“三后”之说,放弃王、朱解说,从汪瑗、王夫之、戴震等人说法,认为是楚之三后,而戴震只提出三后之名,并未说明理由。马氏引发云:“熊绎为楚始封君,若敖、蚡冒为楚人之所常诵,三后当指此。将溯皇舆之启,故述先君以戒后王。”此注使“三后”之解更为合理切情。有时自立新说,如释《惜诵》题义,引《说文》认为是“惜诵犹痛陈也,”有理有据,多为后世采纳。三、注重作品篇章结构的分析。如将《涉江》分为四段,并以 “以上途中所历”,“以上贬所”,“以上引义命自安”,“以上概世”加以括意。这种简要而较准确的概括,基本揭示了诗作的层次及其关系,有益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此书颇被推崇,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称:“凡古今释屈文重要可采者,大抵略遍。由博而反之于约,可谓清代说屈赋之殿。”此书也有求新求曲而失色之处。如《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依阊阖而望予”将 “望予”解为: “言(屈原)欲令帝阍依门覗望,以待己之至。”虽于文义可通,但抹去了帝阍冷漠以对的情趣,反不如王逸之注优。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合肥李国松刊《集虚草堂丛书》本,东北师范大学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