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山茶又名 “曼陀罗”。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革质,上面光亮,边缘有细齿。花大型,单生于叶腋或枝顶,常大红色,花瓣先端凹缺。蒴果近球形。品种多,有单瓣、重瓣;花色红、白不一。原产我国,现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湖南均有野生种。性喜温暖湿润,气温低于10℃,则可冻死。故黄河流域一带皆无野生种。多用扦插方法繁殖。以云南生长为最好。徐霞客《滇中花木记》中说:“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鹃为最。”一般在春节前后开花,最晚者可开至清明。是著名观赏植物。花可入药,性寒、味苦,功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等症。木材供雕刻和制家具。种子榨出的油,可供食用和工业用。 山茶common camelliaCamellia japonica,别名山茶花、耐冬,古名海石榴、海榴。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乔木。为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染色体数2n=30,45,60,75,90,120。 起源及栽培简史 中国栽培始于隋、唐,已有1300年以上历史。隋炀帝杨广(569~618)《宴东堂》诗云:“海榴舒欲尽,山樱开飞来”,又如唐代李白(701~762)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等,都说明早在隋、唐时代,山茶就由野生进入宫廷和庭园栽培了。至宋代(960~1279),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如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云寺山茶花会的盛况。明、清时,山茶花栽培更盛。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称:“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厚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王象晋《群芳谱》载:“山茶花有数种,十月开至二月,有‘鹤顶红’,大如莲,红如血……”。清代蒲松龄(1640~1715)所著《聊斋志异》“香玉”中就有“崂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的记载。其后朴静子《茶花谱》及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等,都对山茶花有较详细的记述。近代,1949年黄岳渊、黄德邻合著的《花经》中专有山茶章节。而科学介绍山茶属观赏植物者,则自1951年俞德浚“云南的茶花”一文始。7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1677年,英国人初次采回山茶花标本,18、19世纪起,山茶花多次传往欧美。 形态特征 高达15m。小枝黄褐色。叶互生,卵圆形至椭圆形,长4~10cm,先端钝至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正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枝顶;花大,径5~6cm,有白、红、淡红等色;花瓣5~7,雄蕊多数,花期2~4月。蒴果圆形;种子球形或有棱;果期10月。 变种、变型及品种 世界山茶品种已逾15 000个,中国约有300余个。根据雄蕊的瓣化,花瓣的自然增加,雄蕊的演变,萼片的瓣化,概分单瓣、复瓣和重瓣3大类及12个花型: 单瓣类 花瓣1~2轮,5~7片,基部连生,多呈筒状,雌、雄蕊发育完全,能结实。只有单瓣型一种类型。 复瓣类 花瓣3~5轮,20片左右,多者近50片。主要类型有:❶复瓣型。花瓣2~4轮,雄蕊小瓣与雄蕊大部集于花心,雄蕊多趋于退化,偶有结实,如‘白绵球’、‘猩红牡丹’等品种。 ❷五星型。花瓣2~3轮,花冠呈五星形,雄蕊存,雌蕊趋向退化,如‘东洋’茶等。 ❸荷花型。花瓣3~4轮,花冠荷花状,雄蕊存,雌蕊退化或偶存,如‘十样景’等。 ❹松球型。花瓣3~5轮,呈松球状,雌、雄蕊均存在,如‘小松子’、‘大松子’等。 重瓣类 大部雄蕊瓣化,同时花瓣自然增加,花瓣数在50片以上(包括雄蕊瓣)。❶托桂型。花瓣1轮,雄蕊小瓣聚集花心,形成约3cm的小球,如‘白宝珠’等。 ❷菊花型。花瓣3~4轮,少数雄蕊小瓣聚集花心,径约1~2cm,形成菊花型花冠,如‘石榴红’、‘凤仙茶’等。 ❸芙蓉型。花瓣2~4轮,雄蕊集中簇集于近花心雄蕊瓣中,或分散簇集于若干组雄蕊瓣中,形成芙蓉型花冠,如‘红芙蓉’、‘花宝珠’等。 ❹皇冠型。花瓣1~2轮,大量雄蕊瓣聚集其上,并有数片雄蕊大瓣居中,形成皇冠形花冠,如‘花佛鼎’等。 ❺绣球型。花瓣轮次不明显,花瓣与雄蕊瓣外形无明显区别,少量雄蕊散生于雄蕊瓣中,形成绣球型花冠,如‘大红球’等。 ❻放射型。花瓣6~8轮,呈放射状六角形,雌、雄蕊已不存在,如‘粉丹’等。 ❼蔷薇型。花瓣8~9轮,形若重瓣蔷薇,雌、雄蕊已不存在,如‘小桃红’等。 产地与分布 山茶产于中国山东、浙江、江西及四川等地,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现中国浙江瑞安、山东崂山、江西黎川和四川峨眉山等地,仍保存有1000年以上的大山茶树。山茶的露地栽培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为多。 习性 山茶喜半阴,忌烈日。喜温暖气候,适温18~25℃,始花温度为2℃;略耐寒,一般品种能耐-10℃的低温;耐暑热,但超过36℃生长受抑制。喜空气湿度大,忌干燥,宜在年降水量1200mm以上的地区生长。喜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pH值以5.5~6.5为佳。 山茶一年有抽生2次枝梢:第一次为春梢,于3~4月开始萌发,至5月停止生长,形成顶芽;第2次为夏梢,在7~9月抽生。山茶花期长,多数品种为1~2个月,单朵花期一般为7~15天。 山茶抗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能力强,且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硫。对硫化氢、氮气和氟化氢等也有一定的抗性。 繁殖 以扦插、嫁接、压条、播种和组织培养等繁殖,通常以扦插、嫁接为主。扦插:多用嫩枝插和单芽插,以6~7月为适期。嫩枝插,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插穗,上部留叶2~3片,插于净沙或蛭石插床中,给予遮荫,加强叶面喷雾,经30天左右便可生根。单芽插,即一叶一芽短穗扦插,多在插条缺乏而需大量繁殖时用。嫁接:主要有靠接、切接和芽苗接,砧木多选用油茶或单瓣山茶。靠接是山茶繁殖的传统方法,多用于生根困难或名贵的品种。切接宜在春季芽将萌动前进行。芽苗接为近年来常采用的方法,多用油茶当年生播种芽苗,高4~5cm,于6月间按劈接法在芽苗子叶上方1~1.5cm处插入接穗,扎缚后植于苗床。压条:在整个生长期均可进行,但以5~6月为佳。播种:主要用于培养砧木或选育新品种。通常秋播,也可将种子用湿砂层积至翌年春播。组织培养:现中国及美国等均已试验成功。 栽培 分地栽和盆栽两种。地栽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如作园林绿化栽培,要有蔽荫树作伴。圃地栽培时,先要成行种好遮荫树。种植时间,一般秋植较春植为好。施肥要掌握三个关键时期:即2~3月施以氮肥为主的追肥,以促进春梢生长;5~6月施以磷肥为主的液肥,以利于花芽分化和形成;10~11月施以钾肥为主的追肥,以提高植株的抗寒力。全年中耕除草5~6次。山茶不宜重修剪,只需剪除病虫枝及枯枝等。花蕾过密要进行疏蕾,以保持每枝1~2个花蕾为宜。若要提前开花,可用500~1000mg/L的赤霉素,隔天点涂花蕾,能提前至9~10月开放。盆栽以深瓦盆为好,盆土则以疏松、肥沃、易透水者为佳。幼苗每隔2~3年换盆1次,宜在11月或2~3月进行。新上盆之苗,在浇透水后,移至蔽荫处,2个月后可与其他盆苗同样管理。浇水次数视气候情况而定,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原则。进入冬季,宜放置冷室光照良好而通风处;夏季移出,在室外荫棚或树荫旁放置。其他管理如施肥、修剪等,基本与地栽山茶相同。 育种 山茶育种的主要目标和方向:❶芳香育种; ❷选育花色新奇新品种,尤其是黄色系奇品; ❸抗寒育种; ❹矮性育种; ❺选育繁花新品种。 育种主要通过如下途径:❶种间杂交。如用长瓣短柱茶(C. grijsii)等有香味原种与山茶进行种间杂交,筛选出具芳香的新品种。 ❷实生选育。茶花自然杂交的结实率大大高于人工杂交。从实生苗中选育,也可获得奇品。 ❸株选或芽变选种。如‘西施晚妆’、‘鸳鸯凤冠’等,都是从芽变选种而来。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茶花炭疽病(Glomenel-la cingulata)、茶花饼病(Exobasidium camelliae)等。前者可喷洒600倍代森锌,后者可喷施0.2%硫酸亚铁溶液防治。常见虫害有红蜘蛛及多种介壳虫类,可加强栽培管理并喷洒石硫合剂防治。 园林应用 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花期长,正值冬末春初开花。江南地区可丛植或散植于庭园、花径、假山旁、草坪及树丛边缘,装点景色,也可片植为山茶园观赏。北方宜盆栽,用来布置厅堂、会场效果甚佳。山茶对二氧化硫、氯及氟等均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也适宜用于工矿区绿化。可用作切花。 同属植物约220种,中国约有196种,常见栽培观赏的有:云南山茶花(C. reticulata),别名滇山茶,高达18m,胸径达57cm;叶表深绿,多无光泽,而有明显网纹,锯齿细尖;花大色艳,子房密被柔毛。为中国云南特有种,现云南栽培品种约有100余个。茶梅(C.sasanqua),灌木。花白色至红色,微香,早花。产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日本也有,适作花篱及盆栽。红花油茶(C. chekiang-oleosa),灌木至小乔木;花红色。中国产浙江、福建、江西及湖南,油料兼观赏。广宁油茶(C.semiserrata),叶缘上半部有细锯齿;花大色红,早花。产中国广东、广西等地。长瓣短柱茶(C. grijsii),别名闽鄂山茶,灌木。花白色,微香。产中国福建、湖北等,可用作杂交亲本,培育香味茶花,栽培品种有‘珍珠茶’等。西南山茶(C. pitardii),灌木或小乔木。花玫瑰红色或白色。产中国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为优良育种材料。怒江山茶(C. saluenensis),灌木。花白色或桃红色。产中国云南,宜作耐寒育种材料。连蕊茶(C. fraterna),灌木。花白色,有香味。产中国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及江西,适作育种材料。油茶(C.oleifera),灌木或小乔木。花白色。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油料兼育种材料。尖叶山茶(C.cuspidata),灌木至小乔木。花白色。产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和陕西南部。攸县油茶(C. yuhsienensis),小灌木;花白色,具浓香。产中国湖南攸县,极优的育种材料。宛田红花油茶(C. polyodonta),灌木至小乔木。花红色。产中国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及四川。云南野山茶(C. pitardii var. yunna-nica),灌木至小乔木。花粉红色或白色。产中国云南中部,多作云南山茶花的砧木及育种材料。腾冲红花油茶(C. reticu-lata f. simplex),乔木;花淡桃红色至玫瑰红色。产中国云南腾冲,油料兼观赏树木。 山茶Camellia japonica双子叶植物。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山茶花枝叶茂密,叶互生,椭圆形或倒卵形,深绿色而有光泽。花两性,花着生枝顶或叶腋,花单瓣或重瓣,野生原种一般5~6个花瓣,栽培品种70~80个花瓣。山茶花原产我国东部沿海和日本各地。在青岛崂山还保留有几百年生的山茶古树。浙江省瑞安大罗山宝岩,还保存有一株上千年生的山茶古树。山茶适应性强,能耐一5℃的低温。花色有红、玫瑰红、粉红、桃红、白色等,色彩缤纷,还有的同一植株上具有淡红、粉红、大红、粉红间深红条纹或半红半白等,色泽多变。一般扦插或嫁接育苗。扦插在6月份,取半木质化枝,每枝长6~10厘米。嫁接育苗,通常以实生苗作砧,靠接育苗。山茶在江南地栽,北方盆栽,适宜使用腐殖土或草炭土,土壤中性至酸性。冬季温室越冬。茶属我国有200余种,是世界分布中心,供观赏的还有金花茶、云南山茶等种。 
山茶 山茶Japanese camelliaCamellia japonica L.,山茶科(茶科),山茶属。产中国,日本及朝鲜半岛亦有分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条平滑无毛。叶互生,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具细锯齿,表面暗绿色有光泽。花两性,着生枝顶或腋生,常大红色。久经驯化栽培,园艺品种甚多,花瓣有单瓣、套瓣、武瓣和文瓣4种类型。花期11月至次年3月。在普陀山、山东沿海岛屿尚有野生大树。蒴果球形。2n=30。喜温暖、湿润、荫蔽环境和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忌高温、干燥、严寒和碱性土壤。扦插、嫁接、压条、播种繁殖。为著名观赏植物。木材可供细工和雕刻。种子能榨油。花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