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旃陀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阿旃陀石窟

印度古代石窟寺。位于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文达雅山麓,在东西长550米、距地面10至30米的崖面上。大体分两期开凿,前期约始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约始于公元5世纪,完成于公元7世纪。唐僧玄奘于贞观十二年(638 )到该处参观,并在《大唐西域记》里有所描述。8世纪以后荒废,19世纪初欧洲人重新发现。今存洞窟30个(包括未完成的一个),除5个支提窟外,余皆为毗诃罗窟。支提窟内圆外方,平面呈马蹄形,两旁列十余根石柱,中心置舍利塔。窟内又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像,为建筑、绘画、雕刻完美结合的范例。其中16号窟的石雕本尊气势雄伟,堪称造像艺术的精品。19号窟进深14米,高宽各7.3米。门面有莲花瓣形卷窗,墙面遍施佛像及花纹雕饰,正中佛塔上皆有佛像和各类浮雕,建筑与雕刻均达很高造诣。该石窟的壁画是印度古代壁画的代表,并以此而著称于世。内容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从佛诞生、出家、修行以至成佛、降魔、说法、涅槃,都有描绘。有些则描写宫廷生活、自然景观、战争场面以及劳动人民的狩猎、畜牧、生产等,反映出印度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1号窟的《莲花生菩萨像》、10号窟的《六牙象本生故事图》、16号窟的《王子出家图》、17号窟的《王后梳妆图》等,均属上乘之作,人物神态端庄优雅,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绚丽丰富,堪称为世界艺术的瑰宝。

阿旃陀石窟

印度古代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位于西部德干高原阿旃陀镇4公里外的文达雅山中。石窟开凿在距地面约3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现存共计29窟,分为佛殿和精舍两种类型。前者是礼佛之地,后者为僧侣的住处。二种窟结构大体相同。窟内大小不等的厅堂、游廊和石室,保存着丰富、令人神往的雕刻、壁画及藻井图饰。雕刻和壁画的风格古朴自然,手法严谨细腻,色彩典丽饱满。除有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外,还有大量描绘民俗生活和宫廷场面的作品,成为研究古印度文化史的宝库。石窟始凿于约公元2世纪,止于7世纪末,与我国敦煌莫高窟有着密切的纽带关系,共同反映着东方佛教艺术的渊源。

阿旃陀石窟Ajiantuo shiku

印度古代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位于西部德干高原阿旃陀镇4公里外的文达雅山中。石窟始凿于约公元前2世纪,止于7世纪末。开凿在距地面约3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现存29个窟,分为佛殿和精舍两种类型。前者是礼佛之地,后者为僧侣的住处。二种窟结构上大体相同,窟内有大小不等的厅堂、游廊和石室,保存着丰富的雕刻(见彩色图版)、壁画及藻井图饰。雕刻和壁画的风格古朴自然,手法严谨细腻,色彩典丽饱满。内容上除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居多外,还有描绘民俗生活和宫廷生活的场面,成为研究印度文化史的宝库。

阿旃陀石窟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文达雅山中的佛教石窟。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凿,历时700余年,存有洞窟30座。石窟包括建筑、雕刻、壁画等,尤以壁画著称。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于贞观十二年(638)到该地游历并留有叙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