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岳阳花鼓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民间小戏剧种。俗称“花鼓子”,兴起于岳阳、临湘的新墙河流域,流行于平江、汩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蒲圻和江西修水、铜鼓等县。新墙河流域自古以来文化发达,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岳阳花鼓戏就是在这一带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并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1952年定名为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滥觞于清代嘉庆年间,盛行于同治年,至光绪年完善。其声腔分为锣腔(打锣腔)、专用锣腔散曲和琴腔三类。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保存下来的有121出,《补背褡》、《游春》、《何文秀》、《赶春桃》等是其代表剧目。近年来好戏层出不穷。《镇长吃的农村粮》、《乡长本姓赵》等剧目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田汉戏剧大奖。《乡长本姓赵》还被摄制成彩色电影而获专家、观众一致好评。

岳阳花鼓戏

民间小戏剧种。俗称花鼓戏、瓮琴戏,20世纪50年代定今名。在新墙河流域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流行于岳阳、临湘一带及湘鄂、湘赣毗邻数县。鄂东南通城、崇阳一带称 “提琴戏”。以岳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戏曲剧种,同治年间 《巴陵县志》上有禁演小戏记载。声腔分锣腔 (打锣腔)、专用锣腔散曲、琴腔3类。以瓮琴、唢呐为主要乐器。传统剧目123个,以锣腔剧目为主。因曾参与游傩演剧,受傩戏影响,拥有一批大本戏如 《孟姜女》等。表演仍以 “二小”具有特色,小旦有“三娇”、“三妖”、“三俏”等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段和优美的扇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有岳阳县花鼓戏剧团,整理了 《补背褡》、《游春》、《思夫》等优秀传统小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