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万部华严经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此塔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1031年),历代均有维修。塔为楼阁式,平面为八角形,共七层,塔顶已毁,残高45米左右。塔的基座很高,束腰上下饰仰覆莲,塔身第一、二层外部嵌砖雕佛、菩萨、天王、力士像,造型颇为生动。塔的每层开两个拱门,并砌两个方形假门,其他四面则为直棂窗。底层南侧塔门刻“万部华严经塔”字样。每层设腰檐和平座,用砖砌出斗拱,而斗拱中华拱出跳及各层角梁均采用木制。这种砖木混合结构在北方是孤例。塔身各角有角柱,柱上雕出大龙,名为金龙缠玉柱。塔的梯级设于塔心内。塔内第一层墙上嵌有金代石碑六通。每层有各民族游人题记,文字有汉、蒙、藏、契丹、西夏、女真、八思巴及古叙利亚、古波斯文。此塔造型雄伟、端庄,像这种楼阁式塔在辽代十分罕见,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部华严经塔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方、丰州故城西北角,距市区17公里。 069 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俗称白塔。始建于辽代圣宗时(981—1031)。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高55.6米,每层设腰檐和平座,用砖砌出斗拱承托枋檐。塔基、塔门刻有佛像、蟠龙及花鸟等浮雕,造型独特,在辽代塔中极为罕见。内有螺旋阶梯,可登顶远眺,现已修葺一新。附近建有仿辽展厅,陈列辽、金时代出土文物。 万部华严经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白塔。位于市东郊白塔村南。传为辽圣宗(983—1031)时所建。原是宣教寺的藏经塔,因秘藏佛教华严宗主要经典华严经万部而得名。砖砌塔身,八角七层楼阁式,通高45.18米,塔顶已残,塔下部有高大的基座,上雕富丽花纹,并砌成须弥座、栏眉、莲花台。第一层南向拱门上嵌“万部华严经塔”篆额。各层分别交替设门窗,均设塔檐和平座。第一、二层各面均塑有菩萨、天王、力士等像,形态各殊,造型精美。第三层以上外壁皆素面。塔内一层有一楼梯,二层以上各有两楼梯,可登高远眺。第一层塔内原嵌有金代重修捐资碑九方,现存六方。塔内古代游人题记颇多。有汉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亦思替非文、畏吾体蒙文、古波斯文、古叙利亚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其最早者为金大定十二年(1172)的汉文题记。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建于辽圣宗(983-1031年)时期,是呼和浩特市八景之一。为内蒙古珍贵的历史遗迹。塔身七层,八角形楼阁式砖结构,残高43米。塔壁上有天王、力士、菩萨等浮塑;塔内有旋转式阶梯通顶,各层壁上存有历代游人题记,除多数为汉文外,还有蒙古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等。最早的汉文题记距今已800多年。塔座上部砌作仰莲瓣,第一层南面券门上嵌有石额,汉文篆书“万部华严经塔”六字。每层设腰檐和平座,并用砖砌出斗拱承托枋檐。该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建于辽圣宗(983—1031) 时为辽代丰州故城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建筑物。“白塔耸光” 为呼和浩特市八景之一。塔身七层,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建筑物。残高43米, 塔壁上有天王、力士、菩萨等浮塑, 姿态优美生动,为辽代塑像杰作。塔内有旋转式阶梯走道,可攀登而上。各层壁上都有历代游人题记,除大量汉文外,还有蒙古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等,其中金大定二年(1162年)的汉文题记时间最早。这些题记反映了金、元时期各民族间联系的加强,为内蒙古珍贵的历史遗迹。 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辽代经塔。俗称“白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即辽代丰州故城西北角。始建于辽圣宗时期(983年~1031年),以后历代都有修缮。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共有7层,残高43米。塔基砌作仰莲瓣,塔身第一层、第二层外壁嵌有砖雕佛、菩萨、天王、力士像,造型优美生动,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第一层南面券门上嵌有石额,汉文篆书“万部华严经塔”6字。每层设腰檐和平座,并用砖砌出仿木结构的斗拱承托枋檐。塔内有旋转式阶梯可供上下,游人可登高远望。塔内第一层墙上嵌有金代石碑6通,各层都有历代游人题记,有汉文、契丹小字、女真文、畏吾体蒙古字、八思巴文、古叙利亚字及波斯字等多种文字题记。其中,以金大定二年(1163年)的汉文题记时代最早。金、元两代的大量题记作者来自四面八方,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情况,也体现了该塔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万部华严经塔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