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gongye buju又称工业分布,指工业部门或工厂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状况,是工业生产的空间表现形式。它虽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经济环境的制约,但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工业生产建设布局上的要求和影响工业布局的诸因素在数量上和地域上统一起来,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最佳布局方案。内容包括:❶厂址选择,即根据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全国及地区工业布局要求,一个工厂在准备进行基本建设时,在选厂址的既定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建厂的地点。它直接影响工期进度、投资效果、产品成本和日常的经营管理。要充分考虑自然和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和城市建设条件,厂址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设计任务书。 ❷工业企业布局。指工业企业在一个地区内地点的具体落实,包括: 新建工业企业的选厂定点; 老工业企业改建扩建;调整规划各地工业企业的产品方向和规模,以及工业企业在地点分布上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问题。工业企业布点的程序是: 搜集与工业企业生产有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制定建设任务书;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评价;试生产。 ❸地区工业布局。指在各级行政区或经济区和开发区内的工业发展和布局。内容包括:地区生产条件分析,如地区原料、劳动力、能源、交通运输、市场潜力、资金的保证程度等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地形、气候、土地、水资源、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和国际环境对地区工业生产和布局均有影响;确定工业发展目标。主要是根据它在全区或地区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区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即根据地区的生产条件的优势,确定主导性工业部门或专门化生产部门,与主导部门配套的工业部门,对地区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而这些产品又不可能从区外得到供应的工业部门;在确定地区工业结构时坚持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相结合,重点部门与一般部门相结合,专门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空间合理布局,即根据各部门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区位要求以及区位对工业部门的选择性和限制性,使工业部门的区位要求与区位的优势条件在地域上相互满足。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间的互补联系;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重点是做好资金、资源、交通、能源、技术力量等生产要素的规划,既突出重点,对某些重点产品、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又要兼顾一般产品、一般企业、一般地区生产的需要。 工业布局条件和地区工业分布随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变化:工业分工愈来愈细、工业部门愈来愈多;空间结构愈来愈复杂;基本趋势是由重工业化向产值高度化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由传统的资源指向型向市场型、临空型和科学园型发展。所以工业布局必须审时度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宜。
工业布局gongye buju工业生产力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亦称“工业分布”或“工业配置”。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❶地区布局,即确定一定时期内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地区内部工业部门结构的最优模式; ❷地点布局,即为企业确定一个社会劳动消耗最低的建厂地点; ❸厂址选择,即在选定的地点范围内,确定企业的具体位置。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合理的工业布局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生态平衡、城乡结合、巩固国防,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布局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并受自然、经济、技术和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进行工业布局,必须从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进行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则是:❶使工业生产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 ❷把合理的地区专业分工与经济的综合发展结合起来: ❸把充分利用、合理发展老工业基地与积极建设新工业基地结合起来; ❹在全国均衡分布工业,以有利于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国防安全为前提。 工业布局Gongye buju又称工业配置、工业分布。工业在地域上的动态分布或地域组合。其研究内容为:对工业生产地域分布现状与历史变化的分析,对其未来布局态势的预测研究,对工业建设进行具体的地域安排,以及制定不同地区发展工业生产的有关政策等。工业布局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前者可包括多种工业部门、多种类型企业的工业总体布局,某个工业部门的总体战略配置,大范围地区的工业综合布局;后者如个别工业企业的布局(主要是厂址选择),某些个别工业点的布局等。合理的工业布局,将会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促使各地生产力的发展趋于均衡,有力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❶自然因素。分为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两类,它们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前者包括矿产、土地、水与生物资源等;后者主要有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生态环境条件等。 ❷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地区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消费因素、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度等。它们对工业布局,特别是工业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有着重要作用。 ❸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和与它相适应的工艺流程与方法,以及劳动者掌握生产工具的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生产技术进步会相应地改变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程度。例如地质勘探及矿物采选冶炼技术的进步,可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工业布局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程度。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涉及面广,影响全局;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改造困难,作用深远等。衡量工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应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是否统一为标志。 工业布局又称“工业配置”、“工业分布”。工业生产按其部门构成的内容和规模在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
工业布局又称“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指工业在地域上的动态分布或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可分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和厂地选择三个基本环节。还可分为:由多种工业部门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工业总体布局,个别工业部门的布局;个别工业企业的布局。 工业布局工业的地域配置或地域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是中国工业布局的重点省份。50年代,国家在成都、重庆、德阳等地配置一大批机械、电子和化学等工业。60年代开始的“三线” 建设,使四川成为中国工业布局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省份,一大批冶金、机械、电子和核工业等工业基地在四川破土动工,从而使四川成为中国重工业发达的省区,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不合理局面,缩小了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别。 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又称工业分布或工业配置。它是指工业生产力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具体地说就是指工业固定资产综合生产能力的地区分布及其与其它生产要素 (劳动力、原料、燃料、动力、市场、科技、管理、运输、通讯等)结合的情况。 工业布局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和厂址选择。 ❶工业地区布局是工业布局的首要战略环节。它的内容是要确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协调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及地区内部综合发展的最优的工业部门结构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地区专业分工和综合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工业建设的关系。我国当前在工业地区布局上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以及地区结构趋同。东部、中部、西部的关系是由沿海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内地新工业基地建设的关系演变而来,其实质就是要求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确定正确的工业地区布局,即确定东部地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但又必须与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正确地结合起来,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快一点。 ❷工业地点布局的中心问题是要为企业确定一个产品,从获得原料到把产品运达消费区的社会完全劳动消耗最低的建厂地点,并确定工业基地、工业城镇、工业小区的合理规模以及这些地点内部最优的生产结构。找寻社会劳动消耗最低的建厂地点,主要涉及建厂地点在原料产地、燃料动力产地、消费区之间的选择,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工业生产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实践,工业的地点分布,既要适当分散,又要互相配合,反对过分集中和互不联系的两种偏向。严格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建立卫星城镇。 ❸厂址选择是工业布局的最后环节。它的任务是在已选定的建厂地点范围内,具体确定工厂的座落位置、建筑地段和厂区范围。厂址选择,既要满足建厂生产发展和职工生活的要求,又不能危害四邻和所在城市、地区流域的环境,而且要有利于所在城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实现。因此,厂址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厂址的面积和外形要满足需要,尽量选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 第二,厂址尽可能接近水源地,并便于污水的排放和处理; 第三,厂址应尽量接近铁路、公路、供电、供热等干线; 第四,厂址应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一般应位于居民区的下风方向。从工业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厂址选择,反映了工业布局的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步步深化的多层次的特点。 工业的合理布局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❶合理的工业布局,就能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强各地区人民和各民族的团结。 ❷合理布局工业,就能消除不合理的运输,缩短运输距离,节约社会劳动,节约基本建设投资,加快建设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❸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利于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好地结合,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 ❹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总之,工业布局是工业建设中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类: ❶工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它包括: 燃料动力资源、矿物原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等。资源的品质和数量是合理分布工业生产力的基础。 ❷经济技术因素,它包括: 劳动力资源、产品销售、科技和教育、市政文化和服务设施、现有工业部门结构的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协作配套、动力和技术供应、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对外经济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这是合理布局的主要依据。 ❸由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进程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不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工业布局的最终目标,社会为解决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提出的任务。如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为消除工业污染保护环境对工业布局的要求,我国所提出的尽快发展老革命根据地以及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经济的要求等。 合理布局工业的原则,主要有: ❶正确贯彻均匀分布工业的要求,处理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关系。允许发达地区利用本身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并在各地区经济共同高涨过程中,帮助不发达地区工业发展得快一点。但这种帮助的主导形式是贯彻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搞无偿调拨。 ❷遵循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地区间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和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的关系。各个地区的工业建设,都应根据地区资源和其它技术经济特点,建立能够发挥地区优势的主导专业化工业部门,并在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基础上,使地区工业得到综合发展。但是,地区工业综合发展应有一个合理界限: 即由本地区生产的产品,其完全社会劳动消耗量应比由外地供应的低。 ❸遵循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规律的要求,使工业生产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 ❹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要求,注意保护环境。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避免工业过于集中对环境的破坏,但又不能过分分散而不利于工业污染的防治。正确贯彻 “大分散、小集中” 的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和工业小区,有严重污染而目前又无法根治的企业要远离居民集中区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❺充分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的要求。如在我国,帮助和扶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工业的要求; 对国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要尽可能建在国家的腹部地区等。 ❻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还应考虑充分利用和适当发展老工业基地同有计划建立新的工业基地相结合。 工业布局又称“工业分布”或“工业配置”。指工业生产力在全疆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新疆工业的布局,主要是以资源分布和原料产地为依托的。以石油工业为例,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其中以塔里木盆地的面积最大,达56万平方千米,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84.5亿吨;准噶尔盆地面积18万平方千米,预测油气资源量103亿吨;吐哈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预测油气资源量19.4亿吨。炼油厂和石化厂则分布在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和泽普等地。煤炭工业主要是沿天山山脉从东向西分布,即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焉耆-尤尔都斯-伊宁、库车-拜城;托里-和什托洛盖、和田等地也有分布。棉纺工业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和主要棉花产区喀什、阿克苏、和田、库尔勒、石河子、奎屯、昌吉等地;毛纺工业主要分布在伊犁、北屯、石河子、和静、阿克苏等地;丝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和田、喀什、莎车、阿克苏、沙雅等地。制糖业主要分布在甜菜产区的伊犁、石河子、福海、阿克苏等地。总体来看,新疆的工业分布是兼顾了资源地、原料产区和国家及人民生活需要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