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巫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巫山Wushan位于四川与湖北两省边境,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接大巴山脉,海拔1 000—1 500米。峰峦连绵,它由坚硬的石灰岩和抗侵蚀力较弱的砂页岩组成,又因地壳不断上升,长江从四川盆地流来,穿山而过产生强烈下切,当长江切过石灰岩地区时,就形成雄伟的峡谷,切过砂页岩地区时,则形成宽谷。在四川奉节到湖北宜昌的193公里之间,形成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和两大宽谷。这三个大峡谷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之间,有大宁宽谷和香溪宽谷,西陵峡间还有庙南宽谷,沿岸有宽阔的阶地,江面宽度可达800米,这些宽谷是三峡地区居民点集中,农业发达的地方。 巫山位于鄂西、川东接连的地方。由坚硬的石灰岩和抗侵蚀力较弱的砂页岩组成。在长江流水的切割下,因岩性的差异,形成许多峡谷(石灰岩)和宽谷(砂页岩)。峡谷以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最著名。 巫山四川盆地东部界山。毗邻湖北省。北纬30°30′~31°23′,东经109°20′~110°59′。西南起九盘河源头川鄂边界,东北与大巴山云盘岭、大神农架相接。是燕山运动中褶皱隆起的东北一西南走向的背斜构造带,又包含次一级背、向斜构造,成三列相间排列。自西向东,西列是七曜山背斜山地,中列是巫山背斜山地,东列是黄陵背斜山地。背斜大部分由三叠系石灰岩组成,背斜山地之间为主要由中生界砂、页岩组成的向斜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20多千米,宽30千米~50千米。山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000米~1500米,少数山峰在2000米左右,最高峰朝阳坪海拔2368米。南部平均海拔700米~800米,最高峰大块田海拔2085米。长江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山地,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侵蚀、溶蚀作用强烈,山体破碎,群峰林立。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岸,其中以神女峰最奇。矿藏以铁、煤为主,次为磷和铜等。 巫山字云岫,号景崖。清庠生,以医为业。早年赴西昌学医,拜喻家言为师,学成返里,医术益精。待病人不论贫富贵贱均悉心诊治。对贫苦病人分文不取,家道由此中落。 巫山位于四川、湖北2省边境。北端在云盘岭、乌云顶一带与大巴山交会,西南端进入四川省奉节以南与湖北省利川山原复合。长20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000米~1500米。长江以北山脉近于南北向,最高点海拔2704米。骡坪北面义和后山海拔2134米。长江以南转成东北——西南向,海拔12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中山包(1254米)、大山顶(1452米)、九台山(1433米)等。峰顶线齐一,顶面起伏和缓,为山原地貌。长江横切巫山,形成巫峡,为川、鄂间天然孔道。巫山的石灰岩很厚,在巫峡南北两岸的山顶上,有以巫山十二峰为代表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三峡著名胜景。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端在云盘岭、乌云顶一带与大巴山交会,西南端进入奉节县境,在吐祥以南与湖北利川山原复合。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000-1500米。长江以北山脉走向近于南北,主峰为骡坪北面义和后山,海拔2134米。长江以南转为东北至西南向,海拔1200米以上。主峰有中山包(1254米)、大顶山(1452米)、九台山(1433米)等。峰顶线齐一,顶面起伏和缓,为山原地形。长江横切于此,形成三峡,为川鄂天然孔道。巫山十二峰在巫峡两岸,是三峡著名胜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