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渝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巴渝舞

古代乐舞。属清乐。杜佑《通典·乐五》: “《巴渝舞》者,汉高帝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且率賨人以从帝,为前锋,号板楯蛮,勇而善斗。及定三秦,封且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喜舞,高帝乐其猛锐,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以为名,故曰《巴渝舞》。舞曲有《矛渝》、《安台》、《弩渝》、《行辞本歌曲》,共四篇。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魏初,使王粲改创其调。晋及江左,皆制其辞。”《旧唐书·音乐志》载,魏晋改其名,梁恢复旧称,隋文帝废。

039 巴渝舞

汉代著名舞蹈。汉高祖刘邦为平定汉中,招募四川宾人,他们善战,喜歌舞,因其居住巴、渝地区而得名。后来这种舞蹈流传到唐代被列入《清商乐》部之中,清商乐“舞容娴婉,曲有姿态”。足见这种舞蹈的委婉多姿。

巴渝舞

汉代舞蹈。渝也作俞,故又称俞儿舞,原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刘邦在平定三秦之后,招募了一批賨人为前锋,他们勇敢善战,又喜爱歌舞,刘邦命乐工学习改编了他们的歌舞,由于賨人就是生活在巴郡渝水一带,因此称为“巴渝舞”。到汉代时,巴渝舞已成为表现军旅战斗、歌颂帝王功德的宫廷舞蹈。表演时,舞者身披盔甲,手持弩箭,口唱賨人古老的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抚琴。流传到三国时期,在曹魏时名“昭武舞”,晋代改名为“宣武舞”,但已经变成一种庙堂祭祀舞蹈。梁时又恢复旧称,隋文帝曾予废止。唐代宫廷的清商乐中还保存有 “巴渝舞”。

巴渝舞

秦汉时期的著名宫廷乐舞。汉高祖刘邦为平定被项羽封王的三个秦朝降将,攻打关中地区,因居住在四川巴中一带的少数民族“賨人”,《后汉书》称之为“板楯蛮夷”,曾被招募为汉军先锋。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 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此舞充满力量,粗犷、矫健。舞者身披盔甲,手持弩箭,口唱賨人古老的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时以铜鼓伴奏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在汉乐府中,有巴渝鼓员即舞者36人。舞曲有矛渝本、安努渝本、安台本、行辞本,总四篇。曹魏黄初二年 (1221年) 改名为“昭武舞”,晋时又改为“宣武舞”,已成为统治阶级祭祀时的武舞,南朝梁仍用 “巴渝舞”,但舞者已改为12人,后又改为8人。到隋朝被隋文帝下令废止,但唐朝“清商乐” 中又将巴渝舞列入。经过长期宫廷中流传,巴渝舞已面目全非,唐舞蹈成了“舞容娴婉,曲有姿态” 了。

巴渝舞

汉代著名舞蹈。巴、渝,即指巴地(四川)渝水(嘉陵江)沿岸地区。巴渝舞是根据巴渝一带土著人的民间舞蹈改编而成的。传说汉高祖刘邦作战时,曾用巴渝“蛮夷”为前锋。巴渝一带土著,曾在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为勇锐之师,为后世留下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佳话。巴渝“蛮夷”善作战,喜爱歌舞,刘邦极欣赏,认为巴渝战士的歌舞是古代武舞的遗存。刘邦命宫廷乐人学习掌握,编成巴渝舞于宫中表演。巴渝舞宣扬武功威德,具有猛锐的气概,从汉代至唐代,在宫廷流传了近千年之久。

巴渝舞

亦称“俞儿舞”。古代巴人的歌舞。周初传入中原, 作为军队乐舞,汉初盛行。舞者36人,披盔甲,持弩箭,唱巴语歌词。舞典分矛渝、安台、弩渝、行辞四章。原歌词不存, 今有魏晋后的拟作。从汉到唐作为庙堂舞的一部分,为武舞的一种。魏改名为“昭武舞”, 晋改为“宣武舞”,梁恢复原名。唐以后,除诗人陆龟蒙曾加拟作外,不再见于记载。

巴渝舞

中国古代舞蹈。原是生活在中国古代西南渝水(今四川省、重庆市嘉陵江)沿岸人的舞蹈。约公元前160年以来,在汉、唐宫廷十分盛行。表演者有8~36人,身披盔甲,手执弩箭,唱着古代战歌而舞。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