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巾jīn

❶佩巾,用于擦汗和擦拭的布帛制品。《说文解字·巾部》:“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清段玉裁注:“丨象糸也。有系而后佩于带。”《玉篇》:“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
❷也称“头巾”。男女用于裹头的布帛。原是平民百姓所用的首服,根据头巾颜色,秦代称庶民为“黔首”,汉代称仆隶为“苍头”。秦汉时武士多服之,东汉末头巾在士大夫及上层贵族中逐渐流行,王公大臣也都以扎巾为雅。至唐代,戴巾的风气更为盛行,贵族官吏除重大典礼时仍用冠外。其余时间大都裹巾,巾大有取冠而代之的势头,成为自王公贵族、文武官吏、文人墨客至平民百姓应用最广的首服。一直沿袭至明代,而名称也越来越多,质地和形制的变化也愈益丰富。清代以后,由于剃发令的实施,中国男子扎头巾现象已不多见,唯在妇女间仍然流行。制作方式上,最初是缠裹型,后来发展为缝制型。巾的造型也随历史的发展逐步多样化,有高、低之差别,又有圆顶、平顶之不同。更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之变化,构成了丰富的样式,更具有装饰性。名称上,有幅巾、葛巾、缣巾、纶巾、折上巾、额子等多种名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汉书·贾山传》:“怜其无发,赐之巾。”又《韩康传》:“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又《董祀妻传》:“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傅子》曰:“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后汉书·孔融传》:“融幅巾奋袖,谈词如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兰田女婿,尝著白纶巾。”《宋书·陶潜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明方以智《通雅·衣服·彩服》:“《唐会要》,折上巾军旅所服,今幞头是也。东晋制,以葛为巾,形如帢而横著之,尊卑共服。大元中,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冠角巾;至齐立学,王俭议更存焉。唐始用巾子,尚平头小样者。宋端拱中,扑头巾子,并为条制。智按所谓耳者,即近代之帽翅,所谓高蝉也。”
❸借指帽。与帽相比,两者虽都是经缝制而成的,其区别却在于巾多为方形平顶,帽多为圆形圆顶。但“巾”和“帽”也常常被混为一谈。如东坡巾、浩然巾、四方平定巾等,实际上均属帽子之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头巾》:“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曰巾,圆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
❹京剧中各类人物在穿用便服时所戴的便帽。主要有皇巾、相巾、将巾、员外巾、扎巾、文生巾、武生巾等。多属软胎帽子,也有少量硬胎巾,如关羽戴的便帽就有软胎和硬胎两种。巾是表现剧中人物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不同身份或境遇的人物,所戴巾帽迥然不同,如穷书生戴高方巾,贵公子戴文生巾,花花公子戴棒槌巾等。


古代用以裹头或覆物、拭手的饰物。初用以拭物,后才著之于头。手巾之名则始于汉。相传王莽篡汉,汉王闳伏地痛哭,元后亲以手巾拭其泪。古人二十岁成人,士戴冠,庶人着巾。庶人巾以三尺长方形布幅制成,可兼作擦汗之用。佩巾之风,三国时较盛,不仅文人以佩巾为常饰,连主持军事之将帅,如袁绍,也均以佩巾为儒雅。后世巾的名目很多,如唐巾、东坡巾、幅巾、儒巾、缣巾、网巾等。

即包头布。《释名》:“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古有“苍头”,即以青巾裹头,故名。大梁之法,得罪小者,别以丹巾裹之。秦以黑巾裹头,所以叫作“黔首”。大抵以幅布三尺裹头。至汉末,幅巾流行,虽至王公大臣,均以幅巾为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