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市场机体内诸因素如商品价格、供求状况、货币流通量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调节市场系统运行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与方式的总称。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竞争机制等。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经济内在本体的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基本要素即价格、竞争、供求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机能和运行秩序。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是这三个经济规律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和其他两个经济规律的要求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贯彻,这三个经济规律通过市场机制支配和制约着市场运动过程和运动方式。 市场机制作为市场运行中基本的运行机制,它的运行动力来源于市场主体即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竞争所产生的压力,它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信号的诱导来实现的,而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的配置和流动又要以竞争的存在为前提。所以,价格、竞争、供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 而承载运行机制和实现经济联系的市场机体就由价格、竞争、供求这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市场机体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自动运转的组织和调节系统,推动市场运行,调节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发挥着推动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市场机制就难以形成。当然市场机体除以上三个基本要素外,还有利率、工资、风险等要素,但这些要素都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而派生出来的。如利率不过是资本商品化而产生的资金使用权的 “价格”,工资则是劳动力商品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商品的价格; 风险本身就包括在竞争中,是竞争机制所固有的因素和必然产生的现象。 市场机制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关联性。所谓关联性是指市场机体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例如,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必然引起其价格的上涨,由于生产者的竞争,又引起资源向这个部门的流动,资源的流动的结果是这种产品产量增加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联动过程。如果某一要素不能发生作用,其他要素也难以发挥作用,市场机制随之破坏。 (2) 内在性和自发性。所谓内在性和自发性是指市场机制的功能来自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机理,是在市场机体中的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中自发地起作用的。例如,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因竞争和供求两个要素的作用,必然会引起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又引起这种产品生产品缩减。市场机制在这里是一种内在机理所支配的自发运动过程,是一种自发的、自动的运动系统,而不是人为操纵的。 (3) 滞后性和曲折性。所谓滞后性和曲折性是指市场机制是在平衡关系破坏后而发挥调节作用的,而且调节作用也是在时多时少的状况中迂迥曲折地实现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在这种产品的供求平衡破坏后引起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再由这种价格信号来发挥调节作用,显然这是一种事后调节。而且,这种调节是在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两种失衡状态中迂回曲折地实现着供求的大体平衡的。 (4) 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市场机制通过利润的多少对市场当事人的经济活动给予客观评价。在具备发达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规则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决策、技术和效率、管理水平等,都要通过效益的高低和利润的多少而得到市场的客观评价。 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运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 (1)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各个企业在商品的市场交换前,谁也不可能完全肯定它的商品在市场上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能否卖得出去,只有通过产品在市场上的跌价和涨价才能知道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么。如果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就会吸引许多商品生产者来生产这种商品; 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会有许多商品生产者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转而去生产别的商品。这样,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迫使各个企业不断定位市场的变化去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商品,由此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 (2) 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上,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消耗较少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市场价格来出售商品,便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并能在竞争中争得主动地位; 反之,则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甚至破产。因此,各个企业都千方百计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同时,各个企业还不断降低生产消耗,减少成本支出,提高产品质量。一个企业这样做,其他企业也会纷纷效仿,由此促进和推动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这种调节经济利益的分配主要体现在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耗费较少的企业,在交换中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职工也可多得以劳动报酬; 而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劳动时间较多的生产企业,只能得到较小的利益,甚至不能补偿自己的劳动耗费,造成亏损,职工利益也相应受到影响。 市场机制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经由市场而建立起来的内在的有机联系,它是通过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引起价格波动而自动调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内在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湖南的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1995年,湖南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格部分已分别占到90%、79%和80%。可见湖南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相当广泛和深刻,已基本在宏观调控下按市场机制运作。 市场机制市场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而实现的。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市场机制的特点是: (1)具有利益制约性。市场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市场上各个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或失来发挥作用的,离开了经济利益的制约,也就没有市场机制的存在。(2)具有内在性。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由各个市场要素的内在功能和市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导致的。(3)具有相互制约性。即各市场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作用,都会一环扣一环地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市场要素的多样性使得市场机制也是多样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最能体现市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市场机制有以下五种。 1.价格机制 它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在市场中,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说明商品的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涨落,也会引起对商品需求量的减增。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相互影响的变动结果,导致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商品供求趋向平衡。可见,价格机制直接传导着市场供求的信息,而且直接触及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所以,价格涨落是社会资源流向的“导航仪”,价格机制是市场实现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主要的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1) 商品生产者运用它来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因为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变动直接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市场价格的变动又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商品生产者必然投资于生产那些价格高从而盈利大的商品,而正在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则会扩大生产规模;反之,对那些供过于求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盈利小的商品,商品生产者便要转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2)它是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谁的价格低,谁的商品市场需求量就大,谁就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所以,商品生产者总要设法降低自己的商品价格以增强竞争力。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成本,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劳动和资源。(3)它可以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总是同该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低成反比的变化。价格的涨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量和需求规模。此外,当某种商品市场价格上涨,消费者也可能放弃对该商品的需求转而购买功能相近且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导致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的变化。(4)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从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动信息中,了解市场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而干预市场活动,以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所引发的巨大经济波动,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 要使价格机制上述四方面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商品的价格必须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存在垄断价格或人为地制定价格。 2.竞争机制 它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各生产要素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作用。市场中的竞争,是各经济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展开的,这种竞争包括生产经营者之间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的销售竞争,也包括消费者之间为争取使用价值最大化展开的购买竞争,还包括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竞争机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同其他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所有的市场机制,都要通过竞争机制起作用,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都要通过竞争机制才得以实现。 竞争机制的作用: (1)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2)竞争机制可以导致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3)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但要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最基本的条件是各市场经济主体都应是有着各自利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实现平等竞争。所谓平等竞争,是指竞争者按统一的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机会均等;按市场价格出售和经营商品;平等地承担各种赋税。 3.供求机制 它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商品供求关系同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供求机制的作用: (1)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会使供求关系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供求之间不断趋于平衡。(2)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竞争关系的改变,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出卖者之间的竞争加剧,购买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买方市场;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出卖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卖方市场;当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各方面之间的竞争展开得最充分,竞争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时形成均衡市场。 商品的供与求都具有弹性,它们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供给的变动受到商品价格水平、生产规模、生产周期、技术条件和资金转移难易等因素的影响;需求的变动则受到货币收入状况和商品价格水平的制约。所以,充分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实现供求平衡,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4.信贷利率机制 是指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支配和调控金融市场的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借贷利息率高,一方面由于储蓄增加从而引起资金市场上货币资金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贷款者减少贷款导致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下降。借贷利息率低,则出现相反情况,即货币资金供给的减少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上升。信贷资金需求随着利息率高低的变动而变动,从而顺畅地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流动,对社会生产起着调节作用。 5.工资机制 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控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以上各种市场机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们分别在市场中起着调节作用。但这几种机制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依存、互为因果,彼此通过对方而得以实现。它们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现着调控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