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师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2 师说

唐代韩愈作,大约写于贞元18年(802)。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不重师道、耻于学师的现象而写的。全文可概括三方面:❶教师的任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所谓受业,即授业,是指讲授古代文献典籍和儒家经典;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惑。
❷教师的标准。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❸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是一篇专论从师之道的中国古代重要教育论著。唐代韩愈约写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3年)。它的主要内容:
❶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人们要学习就必定要有老师,这是历史事实;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❷指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有三:“传道、授业、解惑”。这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其中“传道”居首要地位。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便是因小失大,忘记了根本任务。
❸认为教师的首要条件是有“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所以教师也要有“业”。
❹关于师生关系,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可以互相学习;强调“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赞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主张谁闻道在先,谁在某一方面强,就拜谁做老师,虚心学习,不耻下向。《师说》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能者为师,发展了《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后世教育家对师道的见解,大都受《师说》的启发和影响。

《师说》Shishuo

中国唐代教育家韩愈所著的教育论著。大约写于贞元十八年(802)。唐中期以复兴儒学为内容,采用散体文为形式的古文运动达到高潮,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当时社会上产生了轻视教师,难于从师的错误思想。针对这种错误思想,韩愈著《师说》以阐明“从师”、“为师”的重要性。《师说》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强调人的知识需要有教师教。“从师”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出“为师”的任务有三个即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师最主要的任务,同样道也是师的灵魂,作为教师的根本条件就是有道。业是载道的工具,师是道的传播者和业的解惑者。对师生关系,《师说》认为师生之间应以师为中心,以道和业为准绳,谁在道和业上有疑难,谁就应从师而学;谁先懂得道和业,谁就可以为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是指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可以转化的。这种师道思想,超出了《学记》“教学相长”的涵义。强调能者为师,触及了封建师道的尊严性和权威性,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师说》中师道的见解,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师说

散文。唐韩愈作。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本文从理论上阐明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提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指出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必得后天从师而学。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文章笔力遒劲,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章法浑成,鲜明地体现了韩文的特色。

师说

唐代韩愈著。收入《昌黎先生集》卷12。针对当时在从师问题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等不良风气,提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即不拘年龄大小、地位高低,虚心向比自已有专长的人学习的道德风尚。肯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好学问道精神。指出求师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再次,古之圣人虽高于常人,却仍从师而问,今人离圣人甚远,更不能“耻学于师”。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通过学习钻研,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这些道德思想无疑是有价值的,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

《师说》

唐韩愈撰。“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这篇文章精辟地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的恶劣社会风气,对那些诽谤他“好为人师”的人予以有力的反击。文中提出的人“非生而知之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今天仍存在积极意义。全文落墨紧扣题旨,有破有立,虚实相间,层层展开,说理透辟。作者充分运用对比和排偶手法,使文章气势异常充沛。其中有“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有“小学”与“大遗”对比,有“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之族”对比,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有理有据,形成一种无可置辩的逻辑力量。文中既大量运用排偶句式,又注意句法的错综多变,读来语气流畅,富于节奏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