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学好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博学好问分类:【地域文化】 孔子的少年时代,家庭十分贫苦。其父叔梁纥曾为陬邑大夫。陬为下邑,邑宰地位较低。纥虽立有战功,但孔子之母出身低贱,而且是其父年老娶的第三房小妾。据《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丘生而叔梁纥死”。“野合”,解释很多,总的看是未娶入正宅,住在外边另宅之中。生下孔子不久,叔梁纥死了。孤儿寡母连参加殡葬的权力也没有,“故不知?处。”(《史记?孔子世家》索隐)致使其母死后,也不能与其父合葬。其父葬在鲁东的防山,其母葬在了鲁城内的“五父之衢”。直到孔子年长,才从赶车的邻里那里打听到父亲的葬处,“然后合葬于防焉”。这种生活处境,反而更激发了少年孔子对父祖的思念,再加上鲁国重礼仪的影响,小小的孔子就“为儿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世家》),以礼祭祀祖先,表现了其好学而善观察的特点。关于孔子小时的学习情况,《阙里述闻》说,7岁小学卒业,知洒扫应对之节,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之文。这显然是后人的附益之说。孔子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而且是学无常师,主要自学。《论语》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入太庙,每事问”(《八佾》)。还曾学礼于郯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其谦虚好学的精神,《论语》也多有记述。如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孔子不仅“学而不厌”,而且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的目的主要是修养自己。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均见《述而》)孔子见善而从,见不善能改,但还自以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其虚心态度可想而知。其学习内容,不外古代教育规定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但主要是礼乐。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不学礼,无以应也。”(《尧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