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州词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78 常州词派清代重要词派,因创始人张惠言是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人而得名。主要作家还有周济、谭献、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况周颐等。该派于清中叶形成并主盟词坛,至晚清,成为统治词坛的唯一词派。该派论词,意在纠正浙派词人重技巧而轻意旨之弊,主张“意内言外”,重比兴美刺、寓意寄托;要求词能“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并以风格沉郁为贵,但同时又排斥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因此其词虽“低徊要眇”,委婉多讽,却易流于幽暗晦涩。在选词评词时,又往往在作品中搜求“微言大义”,致使失之穿凿附会。该派词人在词学研究和整理方面,较多建树。如张惠言的《词选》、谭献的《箧中词》、周济的 《介存斋论词杂著》、况周颐的 《蕙风词话》等; 都是重要的词学研究资料。 常州词派changzhou ci pai清代嘉庆时期的重要词派,以张惠言(江苏常州人)、周济(江苏宜兴人)为代表。在乾隆末期浙派词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而不重视词作内容的情况下,张惠言欲挽词风,开创了常州词派。他重视词作内容,强调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极力推崇词在诗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他批评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的词“荡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张的理论得到众多的应和者,一时声势大盛,影响很大。其中周济论词更有独到之见,深化并发展了常州派词论。他提倡词要有“论世”作用,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要求词反映现实,发挥其社会作用,而不应该仅仅成为个人“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之作,实属有识之见。他有《宋四家词选》,尤推崇辛弃疾。但张、周二人论词均有穿凿附会之处,创作实践上也未能完全吻合自己的理论主张。但其词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谭献、王鹏远、朱考臧、况周颐都是常州词派的后劲。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以开创者张惠言为常州人而得名。张氏强调依据儒家“诗教”的比兴寄托,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但其解词常流于穿凿附会。该派作品亦多意旨隐晦,然态度谨严,于清词发展颇多影响。周济等人为其中坚。 常州词派清代词派。创始人为张惠育。因张为江苏常州人,故名。主要作家尚有其弟张琦、甥董士锡,以及周济、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陈廷焯等。在清末词坛影响极大。论词主张“意内言外”,重比兴,尚寄托,要求“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庭筠)、韦(庄)、周(邦彦)、辛(弃疾)之面目”,使词具有与《国风》、《离骚》同等的论世作用,以正“浙西词派”清空不实,寄兴不高之弊。但“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在前人作品中竭力寻求“微言大义”,往往流于穿凿附会。作品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因多用比兴,常嫌隐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