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寻根文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紧接着伤痕、反思、改革的文学浪潮而涌现的一股新的有意识有理论主张的文学潮流。1985年前后,青年作家韩少功、阿城、李杭育、郑万隆、郑义等人,连续发表理论文章,张扬“文化寻根”的旗帜。所谓“文化寻根”就是寻找东方文化的审美和思维优势,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们以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相互关系为注目的焦点,进行一番怎样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的探索。但是他们具体的文化态度和艺术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对民族文化认同,有的批判,有的是对民族文化中某个层面的认同或批判;有的在叙述模式和语言上都向传统回归,有的则更多地以现代派手法表达对文化的态度。所以,寻根文学的创作者们的文化意识和创作风格各各相异。韩少功瞩目于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的湘楚文化,代表作有《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阿城执著于老庄的道家文化,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对吴越文化中浪漫主义精神和老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表示推崇与认同,代表作有《葛川江上人家》、《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等;郑万隆的一组“异乡异闻”小说,表现了东北边陲山野丛林中人性人情种种表现形态的特异性,代表作有《老棒子酒馆》等;贾平凹钟情于陕西商州地方的风俗世态民性人情,展现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风俗画,代表作有《远山野情》、《天狗》、《古堡》、《人极》、《商州初录》、《商州世事》等。此外,如汪曾祺对苏北高邮文化,郑义对晋西北文化,张承志对中亚草原文化,乌热尔图对鄂温克狩猎文化,扎西达娃对藏族宗教文化,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它体现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带动理论、批评、创作、学术各界的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启发了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宏观思考,是80年代中期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寻根文学

1984年湖南作家韩少功在吉林《作家》杂志上发表《文学的 “根”》一文后,在全国兴起了文学寻根的热烈争论。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企图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把握我国悠久文化的时空实体,把文学问题放在深远广阔的天地里来研究,“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释放现代观点的热能,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主张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 “根” 时应当研究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物质,从而促进我国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但另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则不同意文学 “寻根”这样的命题,认为 “寻根” 的概念本身很模糊,对“根” 的理解也极不一致,因而 “寻根” 的出发点和 “寻根” 的效果区别必然很大,容易从消极方面去寻 “根”,导致否定悠久的民族文化,走上“全盘西化” 的道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