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庆历新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庆历新政Qingli xinzheng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社会改革。宋仁宗时期(1023-1032)宋朝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军事都面临巨大问题,集中表现为冗兵、冗员、冗费等现象严重。庆历三年(1043),仁宗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他们以整理吏治为中心,条陈十事,推行新政。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吴县)。长期从仕,有政绩。曾多次提出革新倡议,支持者有欧阳修、杜衍等名大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❶明黜陟。改变过去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一磨勘的旧例,根据政绩,可以破格提前晋级,也可延期或停职,以求改变“人人因循,不复奋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的状况。为此择派官长,巡视地方,以执行新政。这对改变冗官问题有一定作用。
❷抑侥幸、精贡举。改变恩荫之制,防止恩荫过滥现象再度出现。同时改变科举之制,避免凭词赋取士,而注重品德与办事才能的考核。这亦对改变冗员问题,整顿吏治有一定作用。
❸均公田。具体方法是:“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同上)。公田即职田。主要目的在使官吏廉洁奉公,同时抑制官僚大地主的兼并之势。
❹劝农桑、修水利。具体方法是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主要目的在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以应付冗费问题。
❺覃恩信、重命令。扩大宣传,使百姓感受到皇帝恩泽,取信于民。这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信心,以忠心护卫宋王朝。范仲淹庆历新政执行范围有限,施行亦不甚系统,但仍受到反对派猛烈攻击,以结朋党为名排挤他。一年多后,新政被彻底放弃,范仲淹被挤出朝,支持者先后遭贬。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触动了一些名臣、大官僚的实际利益。庆历新政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导。

庆历新政Qingli xinzhen

又称范仲淹改革。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夏战争连年不断,官俸、岁币、军费剧增,国库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及宋仁宗本人都感觉到,若不采取某些变革,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宋仁宗在庆历之初,便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谏官,责成他们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指出时政的主要弊端,并提出明黜陟、抑挠倖、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政治改革主张,其中心是整顿吏治。宋仁宗一度对范仲淹的改革予以支持。但因变法措施触犯了一些官僚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甚至诬蔑范仲淹等改革派结党营私。在庆历四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诸人被排斥出中央政府,推行不到一年的“新政”也随之罢废了。

庆历新政

北宋范仲淹等主持的新政。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局面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有识人士纷纷建议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仁宗予以采纳。但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仅在整顿吏治方面颁布过几次诏令,已遭到大官僚集团的反对。不到一年,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开朝廷,新政遂告夭折。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北宋中叶,朝政腐败,积贫积弱,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产生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当时有识之士相继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挽救危机。庆历三年(1043)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奉诏条陈10事: 明黜陟、抑侥幸; 精贡举,择官长; 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思信,重命令。疏上,被仁宗采纳,下诏颁行全国,史谓“庆历新政”。这些措施,虽只有在整顿吏治方面的有所实施,并未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但因触动了统治集团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次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先后被迫离开了朝廷。1045年,仁宗下诏罢除新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