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康熙字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51 康熙字典大型字典。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又因系康熙皇帝命令编写,所以后来称为《康熙字典》。书分12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按214个部首排列。它沿用了明代《正字通》、《字汇》等字书的体例,每字下先注音后释义。列 《广韵》、《集韵》等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后,解释字的本义,再列该字的别音、别义。字义之下都引古书文句为证,并举出篇名。这些例证,多是最早出处。后来刊本还把见于《说文解字》的篆体列于书眉,以资参考。这对阅读古籍、查检文字的古音、本义是很方便的。书首列《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书后附有《检字》和《辨似》,以便读者检查疑难字、辨别形近字。书中收字47035个 (另有重复的古文字1995个),是在《中华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字典中收字最多的。它收了一些古字、冷僻字和在一般字典中查找不到的字。《康熙字典》也有不少错误,道光十一年(1831)王引之著成《字典考证》指出错误2588条。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以及一些通行本均附有 《字典考证》,以供参考。 《康熙字典》kangxizidian清代官修的一部大型字典。此书由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个学者奉康熙帝玄烨之令编撰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增订而成的。从清康熙四十九年开始至五十五年(1710—1716),经过6年时间,在1716年才定稿印行。由于成书在康熙年间,所以起名为《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字书。原名《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张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江苏丹徒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卒谥文贞。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此书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字汇》、《正字通》是明清之际通行的字书。康熙皇帝认为“《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应有一本“善兼美具”的字书来代替它们。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帝诏命陈廷敬等人编书,当即成立了以张玉书、陈廷敬为总阅官、凌绍雯为纂修官和陈世倌为纂修兼校刊官的三十人编书机构,着手编书。康熙五十五年(1716)全书告成,历时六年。书成后康熙皇帝亲自作序,认为此书“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字典”两字,便由此而来。因作于康熙年间,故后称之为《康熙字典》。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官修字典。 《康熙字典》Kangxi zidian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康熙御旨,开始编撰此书,前后共用了6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成书。该字典完全仿照《字汇》、《正字通》的体例,分214个部首,以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分为12集, 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和部中各字依笔画多少排列,释字是先音后义。《康熙字典》有三个主要优点:❶收字多,共收47 035个,重文1 995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奉诏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42卷。此书初成时命名为“字典”,后世通称《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体例大致沿袭《字汇》。全书按地支分12集,字头按部首排列,共214部。部首及同部字均以笔数为序。字头下为注音,先列前代韵书反切,再标直音。释义先列《尔雅》、《说文》、《玉篇》等前代工具书之释义,再注本书之释义。例证均引自历代典籍。其附录和补遗部分有辨似、难解字、音韵知识、冷僻字、有音无义及音义全无字等。本书音切、释义疏漏和错误甚多。道光年间王引之作《字典考正》,改正其讹误2588条,现代通行本将此作为重要附录。此书清代有木刻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印行全一册本,有四角号码检字。中华书局1958年全1册影印。成都古籍书店有影印平装本,4册。 康熙字典字典。清张玉书等奉诏编纂,四十二卷。依据《字汇》和《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补修订而成。全书共收47035字,分12集,按地支顺序排列。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书前附有“总目”、“辨似”、“检字”、“等韵”各一卷。书后有“补遗”一卷,收冷僻字。“备考”一卷,收不通用字。此书收字丰富,引证详尽。但因成于众手,疏漏错误较多,使用时应加辨别。王引之有《康熙字典考证》,日本人度部温有《康熙字典考异正误》可作参考。 康熙字典本书原名《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人编纂而成。因是根据清朝康熙皇帝的指令,编纂工作开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完成于康熙五十五年,故后来称为《康熙字典》。该书主要是以明代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部书为基础编成的。全书共分12集,以十二地支标名,每集分上、中、下3部分。收单字47035个(另有重复的古文字1995个),比《字汇》、《正字通》增加了10000多个,沿袭《字汇》、《正字通》,分214个部首。是在《中华大字典》出版之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也是我国以“字典”一词作字书名称的开始。《康熙字典》卷末附有《备考》,收录那些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又无可考证的字,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并有《补遗》,补充字典正文的遗漏。《康熙字典》在每字下先注音后释义,先列《唐韵》、《集韵》等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注音和直音注音,后释单字的本义,再列出该字的别音、别义,还列出该字的别体,是查找汉字的古音、古义和生僻字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康熙字典》的特点是收字较多,在单字的辨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字书完备、细致,这对查考字、词,特别是查考那些以前的字书中没有收的字、词,很有帮助。《康熙字典》的引证比较丰富,有助于我们考察字的形音义发展演变的历史源流,以作进一步研究。《康熙字典》也有许多不足,如收字有重复和漏收现象;释义有不科学、不准确的地方;引证有丢字、落字、妄删妄改现象等等。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及一些通行本,均附有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对《康熙字典》的部分错误予以订正。 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命大学士张玉书 (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与翰林院官员共三十人合撰,历时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 (1716)成书,原名 《字典》。其编纂缘起与目的,康熙皇帝述之甚详:“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 《玉篇》,于唐则 《广韵》,于宋则 《集韵》,于金则 《五音集韵》,于元则 《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御制康熙字典序》)其编排以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为蓝本,共分214部,又以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与部中各字均按笔画排列。只是对某些字的归部有所调整,如 “颍”、“颎”、“颖”、“㯋”四字,《正字通》都在页部, 此书则分入水、火、禾、木四部。《正字通》两部互见的字,则仅入一部,如“垔”字只入土部,“羆”字只入网部。这些改动意在突出“六书”原则,遵从《说文》以来多数字书以义符为部首的传统。收释各字的体例是:(1)以其正体为字头,如有古体则列于其后;(2)以历代韵书的反切和直音注音; (3)以《说文》、《尔雅》之类与古注释义,并以古书文句为证; (4)如有别音别义,也要一一加以注释;(5)如该字有别体、重文,也要列出。这些做法,对于查阅字的古音古义,十分方便。《四库提要》云:“每字必载古体,用《说文》例; 改从隶书,用《集韵》例;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用《干禄字书》例; 皆缀于注后,用《复古编》例;仍从其字之偏旁,别出于诸部,用《广韵》互见例;至于增入之字,各以字画多寡,列于其数之末,则《说文》之新附、《礼部韵略》之续降例也。”这说明《康熙字典》乃是集前代字书、韵书大成之作。本书卷首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韵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 而后是《总目》、《检字》和《辨似》,《检字》为查找疑难字而设,《辨似》供辨别笔画近似字之用。卷末附有《补遗》和 《备考》,《补遗》收的是按音义可增入正集但没有增入的字,《备考》收的是无从考据的字。全书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比《字汇》、《正字通》多一万余字,少于《四声篇海》和 《集韵》六七千字,以 “不悖古法,亦便于楷书”为收字正字的原则。其主要缺点是,引书或引文时有错误。清代学者王引之改正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著有《字典考证》一书,可供参考。《字典》除清刻本外,常见的有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书眉上附有篆体;商务印书馆铜版印本,书后附王引之《字典考证》;中华书局影印本,兼有书眉所附篆体及书后所附《字典考证》,使用方便。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影印本。原书成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系仿明梅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体例,加以增补、修订而成。共收字47035个(另有古文字1955个),以十二地支标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3卷。字目分为214个部首,部首和部首内单字再按笔画排列。释字体例为:先用唐宋以来主要韵书的反切和直音注音,次释字的本义,列举书证;一字有别音、别义的,依次分项注释;有所考辨的,附于注文之后,加“按”字以示区别;逢有古体字,列于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书、讹书附于注后。书前设“部首索引”、“总目”、“检字”、“辨似”和“等韵”。书末附“补遗”、“备考”和王引之所撰《字典考证》。 《康熙字典》清代康熙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全书体例仿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分12集,214部,收字47035个。加上重复的古文1995字,合计49030字,较《字汇》、《正字通》多1万余字,成为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一本字典。1827年,王引之作《康熙字典考证》,共12卷,改正引用书证和字句错误2588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