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定律kaipule dinglu
描述行星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又称开普勒三定律。内容如下: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而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每一行星的矢径(太阳中心指向行星中心的矢量)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周期的平方和其椭圆轨道的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且它们的比值为一恒量。此恒量与行星性质无关。第一定律仅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运动轨道的形状,它是一条纯粹几何定律,又叫轨道定律;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由这个定律可知行星离太阳越远,它运动的速度越慢;反之,离太阳越近,则速度越快;第三定律是对第一、第二定律的补充,它给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与行星和太阳之间距离的关系,因此又叫周期定律。下表给出了几个行星有关第三定律的数据。
行星 | 平均轨道半径 R(m) | 轨道运动周期 T(s) | R3·T-2(m3·s-2) |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 5.786×1010 10.81×1010 14.95×1010 22.78×1010 77.76×1010 142.6×1010 | 7.513×106 1.941×107 3.154×107 5.937×107 37.35×107 92.97×107 | 3.432×1018 3.352×1018 3.358×1018 3.354×1018 3.370×1018 3.355×1018 |
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1571~1630)继承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Brahe,1546~1601)长期对天体运动观察所积累的有关行星方位的大量数据和资料,致力于描述太阳系诸行星的轨道及运动情况的研究,经过刻苦的计算和分析,在哥白尼(Coperieus,1473~1543)关于太阳学说的思想指引下,于1609年发表了第一、第二定律,1619年又发表了第三定律。由于开普勒研究所根据的资料都是凭肉眼观测得到的,随着望远镜等精密仪器的出现,发现行星实际运行的情况与开普勒定律有少许的偏离。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太阳也受到其它行星的吸引,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太阳和所有行星都绕它们的共同质心各自沿椭圆轨道运动。所以,开普勒定律仅是近似定律。但由于太阳的质量远大于各行星的质量,同时各行星与太阳间的作用力远大于各行星彼此间的作用力,因此开普勒定律又是相当精确的力学定律。它同样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开普勒定律正确地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解答了行星怎样运动的问题,对力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没有说明为什么行星会这样运动,但开普勒定律引导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观测资料基础上由德国开普勒总结出的行星公转运动的三条定律。1.行星公转轨道为椭圆,太阳在其一个焦点上;2.太阳中心和行星中心的联线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3.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