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弋阳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弋阳腔

中国戏曲由宋元南戏过渡到明代传奇阶段,最早出现在江西的声腔,就是弋阳腔,与它先后诞生的还有海盐、余姚、昆山诸腔,号称明代四大声腔。
江西弋阳腔继承着南戏的优秀传统,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本无宫调,亦罕节奏,畸农市女,顺口而歌。
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它的剧目多脱胎于目连戏文,复受话本、小说的影响,并集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其题材内容,从而创造了一种连台大戏的演出方法。大戏剧目有:《目连传》、《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和《许真君》等十二本,每本可以连续演出七天。

弋阳腔

也叫弋腔。古代戏曲声腔、剧种。元代起源于今江西弋阳一带。特点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明代嘉靖时流行于今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云南、贵州等地。由于善与当地语言和民间曲调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声腔系统,一般称为高腔。清代以来,独立的弋腔剧种反而衰落、绝迹。弋阳腔的曲调多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小调,用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演出时,台上一人干唱,台后众人帮和,只用锣鼓助节,没有管弦伴奏。其剧目多脱胎于目连戏文,并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内容。还有部分传奇戏曲,多为无名氏之作,内容通俗,风格朴实。

弋阳腔

弋阳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腔。它因音调较昆腔更高而得名。
弋阳腔是宋元南戏流传到江南弋阳后,和弋阳的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清朝前期弋阳腔已在湖广、闽浙、四川、云贵等地区盛行。在北京地区,弋阳腔被称为京腔,而在湖北、四川、河南、山西等地则被称为清戏。弋阳腔形成后,广泛流传。它流传到什么地方,便和当地的语言及音乐相融合,由此发展出许多声腔,如乐平腔、徽州调、青阳腔等都是由弋阳腔发展而来的。它们保留了弋阳腔固有的特征,因此被称为 “高腔腔系”。现在四川的川剧,湖南的湘剧、祁剧,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北方的柳子戏等都有高腔,其中有的还以演唱高腔为主。
弋阳腔中的徒歌、帮腔和滚调很有特色。徒歌和帮腔就是一人开口唱,数人接腔。帮腔对于刻画人物、烘托气氛,都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大大地增强舞台效果。在戏曲演出中,有的唱词比较深奥,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往往不能理解,为了让观众理解唱词,演唱者便在曲牌中,或曲牌之间插入一些句式整齐的唱段。这便是 “加滚”。这些唱段文字通俗易懂,可解释深奥的曲文,深受观众欢迎。徒歌、帮腔、加滚等艺术手法至今仍在使用。
各地的高腔演出了许多戏,其中有演刘知远、李三娘故事的《白兔记》;有演高文举、王金真故事的《珍珠记》,有演何文秀故事的《玉钗记》,有演吕蒙正故事的《破窑记》。此外还有目连救母、三国、岳飞等故事戏,内容非常丰富。
现在流传在各地的高腔,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四川的高腔和湖南的高腔最有代表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