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弟子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弟子职中国古代学生守则。载《管子》。《汉书·艺文志》单独著录《弟子职》一篇,列入六艺孝经类。清王筠认为:“《弟子职》在汉初已被重视,为教育弟子之法。”(《弟子职正音·序》)约在东汉时,列入《管子》。后汉应劭称《弟子职》为管仲(生平见《管子》条)作。清王宗炎谓管子尝以之为教,后人缀拾旧闻,附于此书。郭沫若谓此书“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 弟子职中国古代学生的学则。始于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制定《弟子职》,后为历代塾师相传教弟子之法。述弟子受业,应客、坐作、进退、洒扫、馔馈等仪节。 弟子职我国古代学则。收入《管子·杂篇》。朱熹说它是“言童子入学、受业、事师之法”。分学则、早作、对客、受业、进退、馔馈、问师、乃食、洒扫、交友等,共十六节,较全面具体地规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如对待老师要“奉手问之,师出皆起”、“先生将食,弟子馔馈”;同学之间在学习上要相互切磋,交流提高,“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义”;在道德修养上要“温恭自虚”、“毋骄恃力”、“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注意日常的涵养磨炼,“游居有常,必就有德”,等等。这些规定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优良品德的培养无疑都是必须的。但有些要求未免苛刻繁琐。《弟子职》在古代传诵颇广,注本很多。著名的有:宋代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卷十,清朝洪亮吉《弟子职笺释》等。 弟子职古代的学则(见《管子·杂篇》)。旧说乃古塾师相传教弟子之法。郭沫若认为当是战国稷下学宫的学则。阐述了弟子受业、应客、坐作、进退、洒扫、馔馈等仪节。注释本有清代洪亮吉的《弟子职笺释》、庄述祖的《弟子职集解》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