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从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5 张从正1156—1228金代医学家。字子和,自称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出身业医世家,自少好读医书,一生勤奋研学,医术精湛。曾任军医、太医,辞职后在民间行医治病。他主张治病用药攻,先攻后补,善用汗、吐、下三法,疗效卓著,后人称之为“攻下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论病重视社会环境及精神因素,认为社会战乱、酷吏之政,民不聊生,多发生疾病流行。思、喜、怒、寒、暑、惊、悲、劳、饥九气作祟,人易生病,丰富了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内容,合乎科学原理。他反对谬说鬼神致病、祈神保佑等迷信活动,痛责滥用补药及平稳药物而贻误病人的庸医作风。著《儒门事亲》一书,为 “攻下派”观点的代表作。 张从正1156—1228金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字子和,自称戴人。张氏家世业医,医术精湛。兴定(1217—1221)年间曾供职于太医院,不久便辞职回乡,为一般群众治病。张氏熟读《内经》,精通医理,学术上私淑刘完素,认为人有疾病,不管是外邪入侵,还是疾由内生,都是邪气所致,而邪气去,则人身正气自安。据此,张氏提出 “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也就是说,邪气侵犯人体所致疾病,用攻邪的方法可以治愈。具体的攻邪方法,张氏提出了汗、吐、下三法,即病在上者用吐法,病在表者用汗法,病在下者用下法。由于张氏所接触的多为贫苦大众,所患疾病又多为热证、实证,因此,用三法治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受一般人民的欢迎。张氏的学说在医学界独树一帜,追崇他的学生众多,并形成了“攻下派”,被后世誉为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但同时,张氏也受到了一些医生的责难。由于汗、吐、下三法用之不当,易伤人体正气,故现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民间用此法者仍不少。张氏善用汗、吐、下三法,但又精通其他疗法。如治疗一患者因惊吓生病,以致于每闻声响便晕倒不省人事的怪病,张氏采用了面对患者以木棒反复敲击木几,使其习以为常,从而治愈了她的顽疾。这是中医学史上著名的心理疗法案例之一。张氏著有 《儒门事亲》15卷,系张氏草稿,由他的学生修改补充而成。 张从正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金代睢州考城人。大约生于1156年。1217~1221年被召补为太医,后辞归行医民间。他与麻知几、常仲明等医家讨论医学,著《儒门事亲》一书,其中前3卷共30篇为张氏亲撰。张从正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临证善于攻下,以《伤寒论》的汗、下、吐3法为基础,后世称为“攻下派”。1228年去世。 张从正1156~1228金代医学家。为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张氏勤奋好学,主张 “古方不能尽治今病” ,富有革新精神。他治病力主去邪以安正气,善用汗、吐、下3法,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上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成一家之言。他认为: 人之患病,乃是病邪在身,攻去病邪则身体自安。故他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 。他的理论与实践虽不免有片面性,但对于当时滥用补药的流弊有一定的矫正意义。1217年~1221年他被召为太医,后辞归,与麻知己等医家讨论医学,著《儒门事亲》一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