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侠五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小说。清石玉昆撰。一百二十回。玉昆字振之,天津人。约生活在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据唱本《包公案》改编成书。光绪五年(1879)后经俞樾修订,删去第一回“狸猫换太子”,并“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在已有南侠、北侠、双侠四人外,加上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补成七人,曾改名《七侠五义》。前半部描写包拯在侠义之士辅助下审案平冤、“除暴安良”故事,后半部描写翦除襄阳王党羽及七侠五鼠间纠葛。书中 “平冤狱”、 “铡庞昱”、“除蕃王”等描写,揭示清代现实社会黑暗,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清官形象,反映出人民的愿望。情节曲折,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具有浓厚平话色彩。然亦杂有忠于统治阶级、维护封建道德、宣扬因果报应等消极思想。有光绪五年(1879)北京聚珍堂活字本、亚东图书馆本。解放后有广东、安徽、豫章等出版社铅印本。 328 三侠五义近代长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原系石玉昆说唱的底本,经后人整理而成,署“石玉昆述”,序云“问竹主人原藏,入迷道人编订”,皆不详何人。初名《忠烈侠义传》,又名《七侠五义》。全书120回,演述宋朝清官包拯断案审狱,众义士协助官府除暴安良的故事。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些愿望,但基本倾向是“帮助政府”维护其统治;艺术上保留了说话艺术明快、通俗的特色,较富生活气息,鲁迅称其为“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影响十分广泛,仿作续作颇多。 《三侠五义》sanxia wuyi近代小说,署石玉昆述。石玉昆(约1810—1871),字振之,天津人、著名说书艺人。小说原名《忠烈侠义传》,共120回。是在说书人石玉昆的唱本《龙图公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1897年出版。后经俞樾删订,改名《七侠五义》。小说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前面写包公断案及在侠客协助下除暴安良的故事,后面写众侠客义士帮助朝廷剪除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故事。小说中的包拯是一个既忠于皇帝又为民除害的“清官”,“三侠”、“五义”忠君爱民,行侠尚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但也表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艺术上,情节惊险曲折,“三侠”、“五义”各自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语言生动、明快。小说问世后十分流行,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 三侠五义一名《七侠五义》。曲艺传统曲目,长篇。现流行之小说《三侠五义》系据清咸丰时说书艺人石玉昆的底本《龙图公案》改编,清俞樾又据此删改,以书中已有四侠,再加智化、沈仲元、艾虎为七侠,改名《七侠五义》。又有《小五义》和《续小五义》,清人作,系 《三侠五义》 的续集。许多戏曲剧目如 《打龙袍》、《铜网阵》、《狸猫换太子》等,均取材于此。 《三侠五义》Sanxiawuyi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侠义小说。根据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的说唱脚本《包公案》加工改编而成。作者为清代的无名氏。后清代的俞樾又将《三侠五义》加以修订,改名《七侠五义》。小说前半部以众侠辅佐包公办案为主要内容。包公在定远县知县任上,接连审结吴良、皮熊杀人案和张别古乌盆案,名声大振,但触犯上司,受到革职处分。仁宗因梦将他封为开封府尹,后又加封龙图阁大学士,前往陈州查赈,将罪恶昭著的太师庞吉之子庞昱就地处死。返京途中,又遇见流落民间的李妃,在狄娘娘的帮助下,使仁宗母子相认。后包公又为陷于冤狱的颜查散平反。小说后半部以众侠辅佐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主要内容。其时洪泽湖发大水,包公举荐颜查散为巡按,扫除水盗,平定水土。因襄阳王反迹已露,包公又举荐颜查散巡按襄阳。颜查散在众侠辅助下,先是救得为襄阳王盟友所害的杭州太守,后又占取洞庭水寨,准备日后共破襄阳。《三侠五义》宣扬忠君思想,美化清官作用,这是小说的明显局限,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民众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封建时代大多数人的政治理想。而且,小说在叙写之中,对于封建皇权统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清官和侠客的描写,则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清官的刚直不阿,侠客的热心救人,固然仍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他们所体现的正义性也不能轻易抹煞。小说鲜明的思想倾向,写实与传奇并用的笔法,使得人物形象塑造褒贬分明,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侠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此外,小说情节安排既错落有致,枝节横生,又清晰连贯,首尾完整。语言粗犷诙谐,简练明快,鲜明地体现着民间说唱艺术的风格。 《三侠五义》近代小说。原名《忠烈侠义传》,120回。署 “石玉昆述”。《三侠五义》所叙,是宋朝包拯审案断狱、安境保民,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小说大体分为两部分,前70回,主要写包公断案以及除庞昱、葛登云和为李太后伸冤等故事,其中穿插南侠封 “御猫”,五鼠闹东京,并归服朝廷受职等事情; 后50回,以颜昚敏为中心,写他在众侠客义士协助下,铲除马朝贤、马强、赵玉等诛强锄恶的故事。小说把侠客义士的除暴安良行为,与保护官府大臣、为国立功结合起来,表现了宣扬忠义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侠客义士依附统治阶级中的正面人物,与奸邪势力对立,仗义除暴,为民伸冤,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小说明显地表达了人们对贤明政治的要求和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意义。书中宣扬了封建道德、因果报应等思想,应该受到批判。《三侠五义》是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影响十分广泛。《三侠五义》后来经愈樾增订,重写第一回,又因原书所写实际有四侠,加上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所以今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两种版本流传。 三侠五义长篇小说。原名《忠烈侠义传》。一百二十回。清人据说书艺人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改编。叙宋朝包拯审案断狱、安境保民,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绘声状物,明快生动,写人述事,各具特色,为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后经俞樾修订,改写第一回,又以原书所写不只三侠,乃改名《七侠五义》。今有宝文堂1980年本。 三侠五义近代小说。石玉昆编著。石玉昆,是咸丰、同治年间的著名说书艺人。根据其说唱包公戏《龙图公案》唱词记录整理为《龙图耳录》120回,后经问竹主人加以润色修改,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三侠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惠,五义即五鼠,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近代学者俞樾认为该书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径”,参考了其他资料,将第一回重撰。又以三侠为基础,增加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七侠;原五鼠仍为五义,改名为《七侠五义》。现有两种版本流传,即《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续书有《小五义》、《续小五义》和《英雄小八义》等多种,通行本有多种标点排印本。其书内容是宋朝包拯审案安民,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该书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保留了宋元以来说话艺术的生动、明快、口语化的特点,能与情节的发展密切配合于人物、环境的描写,富于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 三侠五义清石玉昆(详见《龙图耳录》)著。《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是清末著名的侠义小说。此书原为民间流传的评话,后经整理成一百二十回定本,于光绪五年 (1879)首次刻印。首署“石玉昆述”,而序则称问竹主人原藏,入迷道人编订。从此,此书广为流传,后经晚清俞樾修订,删改第一回,改名《七侠五义》,流传更广。此书是在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拯是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他不畏权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断案如神,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本书写包拯的各种断案故事,写他以忠诚感化豪客,如三侠五鼠等,众豪客都是行侠仗义的忠勇之士,他们辅助包拯除暴安良,扶危济贫,剪恶灭强。全书塑造了包拯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爱民如子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上的豪勇之士维护正义清除邪恶的忠勇侠义精神,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思想认识价值。该书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是却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主要人物如南侠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说语言粗犷诙谐,简炼明快,具有讲唱文学的特色。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较为著名的一部作品,在古代小说史上占有较重要的位置。《三侠五义》的版本较多,主要有清光绪五年(1879)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等。今本有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赵景深校订本和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