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伯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张伯苓1876—1951

天津人。名寿春,字伯苓。清光绪十七年(1891)入北洋水师学堂。二十二年入海军当士官生。二十四年回天津从事教育事业。先后赴日本及欧美各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创办南开中学堂、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实验小学。1932年后历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全国禁烟委员会委员,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副议长,第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48年6月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9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长。

张伯苓

张伯苓(1867—1951),我国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天津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他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创办人。先后兼任北京清华大学教务长,齐鲁大学董事长,西南联大常务委员等职,把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他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最大的公德就是爱国,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立志、敦品,勤勉,虚心,诚意。他十分重视校风校纪的建设,为此,在南开中学专设大镜一面,上刻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者并进。提倡研究学术和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为此,他实行教师职任制,学生淘汰制,保证教育质量。他主张办教育要面向社会,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他很强调对学生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奖励在学习上有创见的优秀学生。他重视学校管理,知人善任,大胆起用年轻人。他制定了“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的办学方针,发动广大师生参加学校管理。辛亥革命后,他明确提出“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校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遗产。其著作有 《张伯苓教育文集》。

张伯苓

张伯苓 (1876—1951),中国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天津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他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创办人。先后兼任北京清华大学教务长、齐鲁大学董事长、西南联大常务委员等职,把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
他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视 “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最大的公德就是爱国,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 立志、敦品,勤勉,虚心,诚意。他十分重视校风校纪的建设,为此,在南开中学专设大镜一面,上刻箴言: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者并进。提倡研究学术和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为此,他实行教师职任制,学生淘汰制,保证教育质量。
他主张办教育要面向社会,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他很强调对学生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奖励在学习上有创见的优秀学生。他重视学校管理,知人善任,大胆起用年轻人。他制定了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的办学方针,发动广大师生参加学校管理。辛亥革命后,他明确提出 “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 “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校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遗产。其著作有 《张伯苓教育文集》。

张伯苓

中国近代教育家。天津市人。生于1876年,卒于1951年。1904年与严修在天津创办私立中学堂,后改称南开学校。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并任校长几十年。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组成了包括小学、中学、女中、大学的一个较完整的南开学校教育体系。为南开制定“允公允能”校训,强调学生必须爱国。勇于进取和创新,主张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把南开大学办成名满中外的大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8: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