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君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8 张君劢1887—1968现代学者、政治活动家。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江苏宝山人。17岁(1902年)应乡试,中秀才。1906年东渡日本,初入高师理化部,后改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宪法等科目,并加入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辛亥革命后,曾任宝山县议会议长。1913年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回国后曾任北京政府“国际政务会”书记长、总统府秘书等职。1918年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并留在欧洲从倭伊铿学哲学。1921年底回国。1923年2月在清华大学作题为 《人生观》的演讲,宣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杜里舒的生机主义,提出人生观的特点为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科学无论怎样发达,“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由此引发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亦称“科玄论战”)。1932年与张东荪等创立中国国家社会党,并创办《再生》杂志。后曾历任国社党中央总务委员会委员兼总秘书、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委、民社党主席等职。并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国立自治学院院长、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民族文化书院院长。1949年经澳门去印度。1952年去美国定居。后曾在欧美及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讲学,其主旨在于促进当代新儒家运动及使中国哲学与文化走向世界。主要学术论著有《人生观》、《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立国之道》、《新儒家思想史》(英文版)、《中国哲学家——王阳明》、《新儒家思想发展之大要》、《中西印哲学文集》等。 张君劢1887—1969中国民主社会党首领,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曾任民社党中央主席,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1949年去国外。后在美国旧金山病逝。 张君劢1887—1969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原名嘉森,号立斋。上海宝山人。1902年中秀才。1903年入上海震旦学院。1906年留学日本,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09年创办《宪政新志》杂志,宣传君主立宪。1913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修政治学、经济学、国际法。1915年回国。1920年在德国从倭伊铿攻读哲学。1922年回国。1923年2月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演讲,引发了“玄学与科学”大论战。1924年至1929年任上海自治学院院长。1932年在北京创建“中国国家社会党”。曾任燕京大学、中山大学哲学教授。1940年在云南大理创办“中国民族文化书院”并任院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会议,代表中国签署联合国宪章。1946年参与起草宪法草案。同年建立“中国民主社会党”。1949年讲学印度。1952年定居美国。1958年与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倡导儒学复兴,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主要著作有:《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1935年),《明日之中国文化》(1936年),《立国之道》(1938年),《新儒家哲学思想史》(1957年上册,1963年下册)等。张君劢的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与倭伊铿、柏格森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在二三十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他提出了“自由意志”的人生观。认为人生观即人对于自己以外的物与人的看法,不受客观因果律的支配,而以人类自由意志左右之。他说:“科学决不能支配人生,乃不能不舍科学而别求一种解释于哲学或玄学中。”(《人生观之论战》(上),泰东图书局 1923年版,第69页)这种哲学即儒家的宋明理学和倭伊铿、柏格森的唯心主义“新玄学”。四十年代宣扬个人主义人生观。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缺少个人是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观念,“三纲”束缚了个人的主体性,因此“五四”运动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个人主义具体要求人格平等,公平竞争,不侵犯他人,独立,自己负责等等。五十年代以后,倡导新儒学的复兴,认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足可以为导致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方法。”(《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主张以吾国儒家思想为本位,采纳西方哲学中可与儒家相通者,互为比较,重建中国本位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