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象思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形象思维xingxiang siwei存在几种不同看法:❶形象思维就是创造性想象; 形象思维xingxiang siwei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理性认识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进行的方式不同。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概念、规律、数字等抽象材料进行思维,对抽象思维而言,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而形象思维则主要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形象材料来思维,或者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细胞的。 形象思维xingxiang siwei以形象为基本形式,以情感为动力,带有作家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客观心理规律。从心理特征上,人可分为艺术型、思想型、混合型三种。艺术型的人善于对事物加以整体感受,善于想象,情感强烈。思想型的人则善于抽象、概括、分析,面对事物持冷静观察态度。混合型的人则处于以上两种类型的中间位置,两种思维能力较为均衡。这种情况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是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这里实质上已指出了人以不同思维方式反映世界的可能性。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就毫不奇怪了。形象思维正是不同于科学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从文学创作的需要来看,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因为要取得什么样的思维成果,就要求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作家要塑造艺术形象,就要运用与塑造艺术形象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是对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极为形象具体地阐述。毛泽东同志在写给陈毅的一封信中也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 “艺术思维”,是作家艺术地认识生活与艺术地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的 一般规律在文艺创作的思维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同样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在理性认识阶段,也同样要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着根本的区别,即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具体可感的现象与形态,并在这些现象与形态之中驰骋想像和情感,围绕着艺术形象的产生、发展、成长、成熟的过程而进行思维。形象思维的结果,不是以抽象的概念,而是以充满血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与规律。形象思维虽然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思维,但与排斥理性的直觉表现有着本质的区别。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交织、相互辅助,并受到作家的世界观的制约。能否正确地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文艺创作,除取决于作家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外,还取决于作家的生活经验以及把握创作技巧的程度等等。 形象思维主体对事物形象的直接感知中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的思维形式。有三种基本类型:原始表象思维;日常的自发性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参见“文学”、“心理学”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1838年俄国学者别林斯基首先提出,后逐渐广泛运用于文艺学中。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是一种与直观性、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形式。是艺术创作时思维的主体。贯穿于观察生活、选择素材、塑造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它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比较,其显著特点是:1.一般不脱离具体的形象;2.始终贯注着强烈的感情。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并立的思维过程或方法,但并不互相排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形象思维以直观知觉形象和表象为支柱,在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过程。六七岁前的儿童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思维大多属这种类型。它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儿童较多依赖于鲜明、生动的知觉形象,成人则较多依赖于概括性较高的表象。参见“美学”中的“形象思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