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彩调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彩调剧彩调是广西各族人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剧广西地方剧种。清初开始形成,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演变而来。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家庭伦理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程式接近生活。其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如以角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分,职业分为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等,表现劳动形象的有挑担腔、划船腔、饮酒腔等。板有 “诉板”、“哭板”等。调有 “比古调”、“赶马调”等。其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上。彩调表演主要使用扇子、手帕、彩带。各角色用的扇也不一样,如旦角用花扇,丑角、小生用摺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