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光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0 徐光启1562—1633科学家、翻译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前6卷(后9卷为清代数学家李善兰于1852年与英人伟烈亚力续译),此为介绍西方数学的创举。他创译许多专有名词术语,如:几何、点、线、面、平行线、钝角、锐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等,沿用至今。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了关于陆地测量方面的《测量法义》。向中国首次介绍了地球经纬度的精确概念。《泰西水法》系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译的水利著作,计6卷。 102 徐光启明代农学家。字子先,号玄扈,出生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卒于崇祯六年(1633),终年72岁。20岁考中秀才,36岁考中举人,43岁中进士,成翰林,崇祯五年(1632)受命入宫,当上宰相。其一生成就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成就是在农学方面。他不仅是一个躬身实践的农学家,而且是身居要职的政治家。所撰《农政全书》是他毕生从事农学研究的最终结晶。 201 徐光启1562—1633天主教徒。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设馆赵风宇家。随赵赴广西,途遇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乃闻天主教教义与西方科学。二十八年(1600)应试途中,在南京结识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一步了解天主教教义。三年后,又在南京遇耶稣会士葡萄牙人罗如望(1566—1623),再次聆听教义讲解,并领洗入教。三十五年(1607)奔父丧回乡,至南京时邀郭居静往上海开教,建教堂一所于宅西。四十四年(1616)上《辨学章疏》,替教会与教士辩护。一些京官如李之藻、孙元化等俱受其影响而领洗入教,并邀教士到各地传教。天启七年(1627)天主教召开“嘉定会议”,列席讨论有关“天主”、“上帝”等译名问题。 081 徐光启1562—1633明末科学家、翻译家。他较早通过传教士学习西方科技知识,运用西方天文学知识预报1610年12月15日日食较钦天监使用的已沿用200多年的《大统历》准确,故受权组织历局进行改历。在汤若望等人的参与下编成《崇祯历书》46种137卷,同时大量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引进西方天文观测仪器,安排观测计划。对以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56 徐光启1562—1633明代农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徐家汇(今上海市)人。青年时曾在上海、两广以教书为业。1600年结识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Ricci,1552-1610),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万历32年(1604)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翰林学士、东阁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他深知富国强兵需要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在历法、建筑、水利、机械、财政、统计、医学及国防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因而,毕生致力于介绍西方科学,同时注意总结中国科学遗产。在农学、天文学、数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先后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及《测量法义》、《简平仪说》、《泰西水法》。自著《测量异同》、《勾股义》。《几何原本》对当时及其后的数学发展有深刻影响。1629年受命修订历法。同时主持编译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介绍西方的天文学、数学。晚年还集中精力将中国历代农业之精华、大量的农业实践经验、欧洲先进科学技术及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融为一体,整理编成中外闻名的巨著《农政全书》。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徐光启1562—1633Xu Guangqi参见“中国古代数学”. 徐光启1562~1633明代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和近代科学的先行者,《农政全书》的著者。 农学思想和成就 徐光启不仅重视总结、推广和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而且非常重视保证农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农业政策措施。他在《农政全书》中首先列农本、开垦、水利、荒政等项目,并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他极力主张在北方兴修水利,屯垦荒地,并亲自在天津屯垦示范,希望通过发展北方农业生产的途径,以扭转“南粮北调”的不合理局面。对“长民者之兴除利弊,开垦屯田,水利荒政,则谆焉复焉,再三不倦”。所以陈子龙把他的农学巨著命名为《农政全书》。 徐光启批评“唯风土论”的保守思想,指出这种论调大伤民事,会使农民坐失佳种美利,为害极大。“计根本者,不可不力排其妄也。”认为风土不宜,或千百中间有一二,“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如果能尽力树艺,决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诚为之,无事空言抵捍也”。他本人身体力行,曾对水稻、甘薯、蔓菁、乌桕、女贞进行引种试验,取得经验后便宣传推广,对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推广有杰出的贡献。 徐光启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最早介绍了欧洲的数学知识,对清代数学家如梅文鼎、李善兰等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促进了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主要著译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 在天文历法方面,他融汇贯通了当时中西历法,取长补短,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奠定了近300多年来中国历法的基础;在军事方面,他曾亲自练兵,主管火器制造,著有《徐氏庖言》、《兵士或问》、《选练百字括》、《选练条格》等;农业科学更是他一生中用力最勤、成就最著的方面,在《农政全书》中他对明末以前中国的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对棉花栽培、甘薯引种、芜菁南移、白蜡虫放养、乌桕树种植、蝗虫防治等许多方面均有建树。 在研究方法上,徐光启不仅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描述,而且还进行数量分析,从中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例如在《除蝗疏》中,他把从春秋到元代,史书所载书有月份的111次蝗灾作了一个分析统计,得出了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的结论,准确地指出了蝗灾发生的时间;他又从查考《元史》所载近400次蝗灾发生的地区,结合他自己“耳目所睹记的情况”得出蝗灾大都发生在“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暵溢无常的涸泽之地,正确地指明了中国的蝗区和蝗虫的孳生地。 徐光启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农学家之一,他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遗产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也占有光辉地位。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徐家汇(今上海市)人,明代科学家。万历进士,后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他早年曾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在农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大。主要著作有《农政全书》等,译著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多种。在人口问题方面的主要思想:其一,主张去末就本。徐光启虽然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社会晚期,却仍坚持重农排商的观点,把工商业视为国家的“大蠧”,把工商人口指责为“奸富者”,表现他在人口思想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二,主张“均民”。徐光启在考察人口问题的基础,也深感土地和人口比例失衡,提出徙南方“狭土”之民到北方“宽乡”“垦殖”,甚至可以采取人口均布的方式,如均浙直之民于江淮,齐、鲁、八闽之民于两广地区。他说“徙远方之民,以实广虚”(《徐光启集·垦田第一》),认为这样做“于人情为最便,而于事理为最急者也”。(《徐光启集·垦田第一》)其三,提出人口每三十年增加一倍的概率。他明确提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 (战乱) 则不得减”(《农政全书·田制》)。他这种结论,比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的相似结论要早一百七十多年。 徐光启1562—1633Xuguangqi中国科学家。明末上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晚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数学、天文学、农学等方面有杰出贡献。1600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相识, 从此成为介绍与吸收欧洲文化科学知识的先驱者和推动者。1607年出版了与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科学著作,对明清的数学与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编译过一些西方科学著作。他撰写的数学书有《测量异同》、《勾股义》和《定法平方算术》等,分别介绍了西方几何学、测量学及笔算。晚年,他主持了明代唯一的重大历法改革,编译出137卷的巨著《崇祯历书》,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古典天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各种仪器,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西方三角学、立体几何与圆锥曲线。此外,他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集 大成著作,在水利、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徐光启出身贫寒,自幼勤苦好学,但由于不能迎合科举考试八股文章的空洞辞藻与繁琐格式, 虽有真才实学却屡试不第。1597年他进北京应顺天府乡试,试卷起初也被阅卷人刷掉,恰好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学识渊博又重实学的焦竑, 他对入选的试卷极为失望,又去翻看落选的卷子,阅到徐光启的试卷时“击节叹赏”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随即拔为第一名举人。 徐光启一生治学,以“求精责实”自励。为改革传统农业,他曾多次种植试验田,《农政全书》中不少内容是他亲自研究的结果。主持改历时他已年近古稀,仍常年坚持亲自进行天文观测, 以致不慎从观测台上摔下受伤。1632年他以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 白天入阁办事,夜晚仍篝灯编校历稿,临终前数日尚在病榻上进行这一工作。 徐光启晚年官位渐高,但清俭之风不改。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床上的褥子已经破了一个大洞,身边剩银不足十两。他的儿子徐骥论述他的一生说:“于物无所地,惟好学。……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卓识沉机,通达大体,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这是对徐光启科学生涯很好的概括。 徐光启1562—1633明末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今上海市)人。曾任翰林院检讨、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在农业、水利、天文学、数学和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是中国吸收和传播欧洲科学知识的先驱。主持编译《崇祯历书》,为中国近300年的历法奠定了基础。著有《农政全书》、《徐氏厄言》等。译有《几何原本》等。参见“农业”、“人口学”中的“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明朝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县徐家汇(今上海市区)人。万历朝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最早研究西方近代科学(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并介绍于中国。一生重视农业,尤为提倡植棉、种薯。著译较多,以《农政全书》和《几何原本》最著名。参见“天文学”中的“徐光启”。 徐光启明末科学家。在人口问题上,主要见解是人口增长大约30年加1倍。根据是明初以来皇族子孙蕃衍的情况。由此推算出普通群众人口增长速度也是如此,“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农政全书·田制》)。根据当时南方地少人多、北方地多人少的国情,提出“徙远方之民,以实广虑”(《徐光启集·垦田第一》)的主张,旨在充分利用土地,发展生产,使全国的人口分布趋于平衡合理。参见“天文学”中的“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我国明末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年举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因反对宦官魏忠贤等人的专权,曾经三次受贬免职。虽然“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但仍“不能有所建白”。一生主要贡献在科学领域。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传世。其科技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治学严谨。受利玛窦影响,深感数学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决心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但困难很大,不仅《几何原本》命题中的名词、术语陌生,而且逻辑推理形式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中也找不到。他知难而进,翻译中对每一名词、术语都反复斟酌,三易其稿,终于翻译成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思想》中称赞此书“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这是我国第一部传入的系统的几何著作。翻译中所使用的许多中文名词术语,如点、线、面、平面、直角、四边形、平行线、相似等至今仍为我国数学领域所使用,其间都凝聚着徐光启的心血。(二)注重实践,为现实服务。“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陈子龙:《农政全书·凡例》)他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有试验种植的田地,将南方的甘薯种植技术推广到北方,并著有《甘薯疏》,将北方的芜菁推广种植到南方,并著有《芜菁疏》。其所撰《农政全书》共60卷,五十多万字,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三)献身科学。如在主持修订历法工作中,无论是大雪纷飞的隆冬,还是凄风冷雨的秋夜,他都亲自观察天象,记录、整理笔记。一次观测天象不慎失足跌下台去,腰、膝、腿多处受伤,稍作休息,继续坚持工作,在场人员都非常感动。临终前还上疏皇帝,报告有关修历事宜,并嘱咐家人:“速缮成《农政全书》进呈,以毕吾志”。 徐光启1562~1633明代杰出的农学家和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先后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礼部等任职。崇祯二年(1629),升任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务。崇祯六年(1633)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因周延儒、温体仁擅权,在政治上受排斥而不能有所建树。为官清廉,治学严谨,重视农业,注意实践。在1625年被阉党排挤后,潜心编著集中国古代农学大成的《农政全书》,于1628年完成初稿。这部农学巨著在他生前因随时增补未及刊刻,死后由门生陈子龙增删整理刊行,问世后极负盛誉。徐光启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和天文学最为突出。同时在军事、经济、数学、历法、生物、测量等方面均有研究和著述。他还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和研究西方科技知识,并将其介绍至中国。其译著中以《几何原本》最著名。徐光启是富于革新精神的科学家,一身兼任科学工作的组织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是明代后期自然科学家的先驱和杰出的代表人物(见《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万历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政治上主张“富国强兵”,多次提出“以农业富国,以军事强国”的方案,并亲自参加练兵、守城和制器活动,要求引进和仿造西洋大炮、望远镜等。在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反对八股取士,要求简化《四书》、《五经》的内容,提倡注重对国计民生有用的实际学问,否定当时社会上空谈心性的学风。他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他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研究西方近代科学,广泛研究、学习天文、历算、火器、测量、水利等,翻译《泰西水法》、《测量法义》、《勾股义》等欧洲自然科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几何原本》,他将几何学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和方法介绍进来,同时首先使用和确定了众多数学专门名词和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在向西方学习时,他提出“先行会通,进而超胜”的思想,显示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他很重视数学的作用,认为数学是其它实际科学的基础,是从具体事物中产生而又可以应用于这些事物的学问,而不是什么“数有神理”。在农业方面,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农学研究,在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他“尝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系统总结、补充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知识,编著巨著《农政全书》。著作和译著很多,有《徐光启集》。 徐光启徐光启 (1562—1633),中国自然科学家。字子先,明代上海县徐家汇人。万历年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为人正派。因反对宦官魏忠贤等人专权,曾三次受贬免职。徐光启热心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大都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和天文学最突出。早年从罗马传教士利马窦等学习,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和水利。译作很多,与利马窦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最著名。徐光启研究农业科学取得显着成就。 徐光启徐光启 (1562—1633),中国自然科学家,字子先,明代上海县徐家汇人。万历年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为人正派,因反对宦官魏忠贤等人专权,曾三次受贬免职。徐光启热心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大都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和天文学最突出。早年从罗马传教士利马窦等学习,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和水利。译作很多,与利马窦合译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最著名。徐光启研究农业科学取得显著成就。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562年4月24日)出生,崇祯六年十月初七(1633年11月24日)去世。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入翰林院。1607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译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是中国现存的第1部数学译著。中国现代所使用的许多几何名词术语,都是他创造的,几何一词也是由他创立。1613年主张以西历代替旧历,因此离职。1619年自请练兵,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在通州练兵。1629年任礼部侍郎,修正大统历,练兵造炮。1630年任礼部尚书。1632年兼任东阁大学士。1607~1610年写成《甘薯疏》、《吉贝疏》、《芜青疏》、《代园种竹图说》4部农书。1613~1618年写成《北耕录》、《农遗杂疏》5卷。从天启五年(1625)开始编写《农政全书》,1628年完成初稿,共60卷,50多万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