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敬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徐敬业?—684唐大将。即李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英国公李堄之孙。少从李堄征伐,有勇名。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嗣圣元年(684年),坐赃,贬柳州司马。时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长安主簿骆宾王、其弟敬猷皆坐事贬官,被客于扬州。各因失职而怨望。于是,利用人们对武则天称制临朝、诸武擅权用事、中宗被废的不满情绪,便以匡复卢陵王为名,以前盩厔尉魏思温为谋主。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据扬州起兵。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他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旬日之间,得胜兵十余万。令骆宾王作檄文,讨伐武后。又求得与章怀太子李贤相貌相类者奉于军中,扬言贤不死,今令我们举兵,以此号令天下。他没有采纳魏思温为之筹划的“兵贵神速,宣早渡淮而北,招合山东豪杰,乘其未集,直取东都,据关决战”的上策,而分兵据淮阴,取润州(今江苏镇江)。思温叹曰:“兵忌分,今不知扫地渡淮,率山东士先袭东都,吾知无能为也。”武则天知其起兵后,立遣李孝逸统三十万大军往击之。又令黑齿常之统江南兵为之助讨。官军采取先弱后强之策,先败其弟敬猷与别将韦超于淮阴等地,然后集中力量攻取高邮(今属江苏)之下阿溪。官军屡为所败。后因其置阵太久,士卒皆疲倦顾望,不复成阵。官军乘机用火攻之,大败。其军溺死者不可胜数。他与敬猷、骆宾王等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被部下杀死。起兵两月败亡。 徐敬业?—684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唐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历任太子少卿、眉州刺史。因罪贬柳州司马。光宅元年(684年),以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叛乱,反对武则天临朝。他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传檄州县,疏武氏罪恶,并求得状貌类似故太子贤(即章怀太子)的奉以为主。有众10余万。因一面分兵屯淮阴等地,一面渡江攻下润州,不久即为武则天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至海陵,被部将杀死。 徐敬业?~684唐反抗武则天专政的军事将领。亦作李敬业,唐初名将李勣孙。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人。袭祖爵英国公,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光宅元年(684年)因事被贬为柳州司马。赴任途经扬州,与同被贬官的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魏思温及奉使到扬州的监察御史薛璋等一起策划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薛璋杀扬州长史陈敬之。敬业自称扬州司马,组织数百人,占有扬州。随后招集民众,以扶助中宗复位为号召,发布了由骆宾王撰作的《讨武曌檄》。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有众10余万人,分兵淮阴、润州等地,后被武后派大将李孝逸击败,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界,被部下所杀。 徐敬业?—684唐朝将领。曹州离狐(今东明南)人,李勣之孙。少从勣征伐,获勇名。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与唐子奇、骆宾王等在扬州举兵,反对武则天临朝,以匡复庐陵王为辞,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有众十余万人,分兵屯淮阴(今江苏清江),击润州(今江苏镇江)。后被武则天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奔润州,至海陵(今江苏泰州),被部下杀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