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霞客游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4 徐霞客游记地理文献。明代徐弘祖著。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约60多万字。作者经过30多年旅游实践,足迹遍于今华北、华东、华南、东南沿海及西南等地,按日记游。去世后由季梦良、王忠纫编次成书。原文为日记体。后有散佚。由丁文江整理的游记,正文前有《徐霞客先生年谱》1篇,原文19卷,末卷录诗文及其他资料,附图1册,36幅。游记内容大部分是西南和边疆考察记录或论述,对地理、水文、地质、地貌、动植物、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有大量记载。特别是对石灰岩地区的岩溶地貌的描述和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行世。 徐霞客游记xuxiake youji明代地理名著。徐弘祖(号霞客)著。原著已有散佚,经后人编次,今残存十卷(世传本尚有十二卷、二十卷数种),六十余万字。主要按日记叙述作者1607~1640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地质、地貌、喀斯特、水文、植物、物候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开辟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认识自然的新方向。对西南地区地理,提供不少稀有资料。特别是对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贡献更大,如对洞穴、地下暗河、峰林、落水洞、石钟乳、石笋等的形态、结构、成因等,都作了生动而确切的描述或正确的解释。其有关石灰岩地区的研究早于欧洲的瑙曼(Naumann)200多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象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这些专门术语扩大了普通术语的含义。对于每一种东西,他都用步或里把它的大小尺寸仔细地标记出来,而不用含糊的语句。”这部著作不仅被我国学术界公认是内容丰富的地理文献,在国外学术界也获得很高的评价;同时,由于其文笔生动,记述精详,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徐霞客游记游记。明徐弘祖(1586—1641)撰。十卷(或作十二、十三、二十卷)。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年幼博览古今图经地志,因明末党争剧烈,不肯入仕,刻意远游。自二十二岁出游,三十年间,足迹遍十六省,据观察所得,计日按程记载成书,凡六十余万字。卷一为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等十七篇,五十一岁以前之游踪。卷二至末卷,载五十一岁以后西南之行,二十余篇。内容包括山川源流、地形地貌考察,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动物、植物生态的比较,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民情风俗、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记述等。开辟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系统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如经雁宕山实地考察,证明雁湖之水与大龙湫无关。在楚南,登九疑山头,找到了“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的三分石分水岭,证实其为潇水、岿水、池水的分水处,三水均注入湘江,纠正了历代志书和当时流传性的一些错误记载和看法。尤其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及其分布、类型、成因等考察,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世界最早关于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原稿遗失,经季梦良、王忠纫、李寄等整理。乾隆年间江阴陈泓《游记诸本编次略》,保留了有关版本情况重要资料。1928年丁文江主持编写了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三十六幅和《徐霞客先生年谱》。192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搜集各种版本及明钞残本,重新校点并出版。有乾隆四十一年徐镇刊本, 《国学基本丛书》本。侯仁之《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社会科学战线》1980、1)和褚绍唐《<徐霞客游记>及其历史意义》(《历史教学问题》1982、5)可供参考。 徐霞客游记明代游记。十卷。明末徐霞客撰。徐霞客(1586—1641),原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自幼酷爱博览古今地志,不求仕进,而问奇于名山大川。从二十二岁起至五十六岁,几乎每年都外出游历。足迹所至,东到浙东普陀山,西抵云南腾冲,北达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至广东罗浮山,遍及当时十四省,即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十六个省区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游记》就是他毕生大部分行屐所至和观察所得的日记体的游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明代散文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写的一部游记。它既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游记文学作品。《游记》对祖国广大地区山川形胜、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居民风俗,均有系统翔实的记述。他以亲眼所见的事实,修正了许多古代地志沿误的地方,破除了若干迷信臆说。《游记》是一部博大宏丽的文学作品。写景记事,都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如《楚游日记》一则,写景状物,力求精细,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如《滇池日记十》对腾越州硫磺塘的描写,词汇丰富,敏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善于比喻,形象生动,全书词藻富丽,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留下强烈的美感。写景时亦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写景状物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使描写对象人格化、性格化。由于描绘手段丰富,使得徐霞客的游记文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此外,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所不载,具有 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别号“霞客”)撰。世传本有十卷、十二卷、二十卷数种。作者生平游历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足迹几遍天下,将所观察逐日记录,分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去世后由季梦良等整理成书,其中特别对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文学价值也很高,有“古今记游第一”之称。 徐霞客游记中国第一部系统记载石溶地貌的巨著,杰出的地文学报告,也是全世界观于石灰岩地貌演化学说的开创之作。比欧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早100多年,比对喀斯特地形作系统分类的劳曼(C.Nauman)早200多年。写于17世纪上半叶的明朝后期,著作旅行家徐霞客的遗作,全书记载69万字,有关岩溶地形部分56万字,占全游记的4/5。书中对岩溶地形有3方面的显著贡献:1.拟定岩溶地形的类型及名称;2.岩溶地形发育的地区性差异;3.对岩溶地形成因的分析,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峰林石山的分布是东止湖南道州,西起云南罗平,南延广西境内。还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纠正了1000多年来岷江是长江上游的说法;导出流程和流速的关系,如“程愈近,则流愈急”的道理。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号霞客)作。二十卷。原作散佚,现存仅其1/6。详细记述所游各地山川形胜、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居民风俗,既为地理科学名著,又是游记散文专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整理本。 徐霞客游记游记文学作品,徐霞客作。是一部卓越的地理学著作,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千古奇书”。作者用日记体写的记游散文,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多采,文字清新奇丽。写景记事真实,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毫无虚构痕迹;文笔细密,使描写对象有了质感和立体感。善用五光十色的彩笔,描写大自然的瑰丽多姿,山、水、竹、木、岩、穴、沟等种种奇观,如诗如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且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校点本《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12卷。徐霞客是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家,其文结构精妙,记述生动,风格多样,在游记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有《四库全书》本。 《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以乾隆本与过去从未刻过的原始抄本为底本校点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徐霞客游记丁文江编。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全书分上下两册。编者根据《图书集成》铅印本、沈松泉之新印本、扫叶山房之石印本及蒋汝藻,叶景所藏清初抄本,加以校勘厘订,编辑成书。其中粤西游记一、二、三,乃作者徐宏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游历广西三十多个府、州、县时所记述的各地山光水色、关隘要津、地质地貌、风物民情、物产资源情况。相当一部分是土司统治地区的情况。是研究明代壮族社会历史的难得的参考书。 《徐霞客游记》明代地理著作。作者徐弘祖,号霞客。1607年开始游太湖,此后30年专心从事旅行,北至燕晋,南至云贵、两广,历游16个省区。沿途考察地理形势,山川风貌,乃至风土人情、矿石物产等等,以日记形式逐日记载,开创地理学系统地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病逝后,由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共62万多字,包括名山游记(占7%)、西南游记(占91%)、专题论文和诗文(占2%),描述的内容以地貌、水文、植物居多,也是最富有地理学价值的部分。它是世界上第1部广泛系统地记载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巨著。书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早于西方学者2个世纪。本书文笔生动,既是地理学文献,又极富文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