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奉国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奉国寺

分类:【文化精萃】

原名咸熙寺,因殿内有高8米有余的佛象七尊,又名七佛寺,或大佛寺。位于辽宁省义县城内东街路北。1020年(辽开泰九年) 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居于高台之上,气势宏伟,是国内稀有辽代单层高大建筑。殿高21米,阔48.2米。殿内四壁有元代壁画、石雕供器及金、元、明、清重修寺碑记。寺山门、牌楼、无量殿等是清代建筑。

初名咸熙寺。亦称七佛寺、大佛寺。在今辽宁义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历代均有修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通高21米,面阔9间,进深5间,前开3门,后辟1门,为国内现存辽代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珍品。殿内辽塑大佛7尊,连座高8余米,各佛前均立胁侍1对。其东西两侧立天王像1尊和历代重修碑刻11方,并列石雕供器21件。殿梁架、内槽斗拱上绘有辽代彩画,四壁壁画内容为10佛、8菩萨、18罗汉及佛教故事等,为元、明时作品。山门、牌坊等则为清代所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名。在辽宁义县城内东街。建于辽开泰九年 (1020)。原名咸熙寺,后改名奉国寺。因寺内供奉七尊大佛,故俗称七佛寺,或大佛寺。辽、金、元时寺庙规模宏大,金明昌碑载: “潭潭大厦,楹以千记”。现在仅存大雄宝殿一座辽代建筑,殿后的法堂、飞楼早已无存。山门、牌楼、无量殿及西跨院禅堂僧舍等均为清代所建。大雄宝殿建在高大的月台上,面阔9间,进深5间,高21米。前开三门,后辟一门。五脊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辽代单层木构建筑。大殿内槽梁架和斗拱上彩绘飞天和牡丹纹样,还是辽代原绘。殿内佛台上供奉七尊大佛,最大的一尊连座高9. 5米,每尊两侧均有胁侍菩萨,佛台两端还有天王各一尊,都是辽代彩塑,后世虽有修补,仍有辽代遗韵。殿内四壁保存有元代壁画,佛台前左右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历代碑刻11通。大殿后门内有明万历年间重塑的倒座观音一尊。奉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咸熙寺,建于辽代,因寺内有7尊大佛,又称七佛寺或大佛寺。位于义县城内东街,是辽宁省现存的最早寺院建筑。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历代修葺重建。现存山门、牌坊、无量殿、六角亭、大雄殿、僧舍、禅堂等建筑。寺院山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分立左右,形象栩栩如生。进入山门,迎面是一座木柱瓦盖的牌坊。北面是五开间的无量殿,又称万寿殿。通过无量殿后的甬道,再入一门,便见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现仍为辽代原构。大殿建在砖砌的高台之上,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式,与山西省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相同,是我国少见的高大寺庙建筑。大殿内塑有迦叶、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舍牟尼、释迦牟尼佛像7尊。正中的毗婆尸佛像最高,合座高达9.5米。每尊佛像前还塑有胁侍两个,高约2.5米。东西两侧,塑有两座威严的天王像。7座大佛像前还列置21件石雕供品。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历代重修奉国寺的石碑11通。后门里边还塑有倒坐观音像一尊。大殿的石柱上,雕有宝相花、牡丹花、莲荷花和卷草花纹等。梁枋斗拱之上,饰有辽代彩绘,殿内四壁画有佛教故事和罗汉像,系元代作品。在大雄宝殿前,有一座方亭,一座六角小亭。殿后为空地。殿西为僧舍禅堂,俗称西宫。殿东有平房十余间。由此形成了奉国寺庞大的古代建筑群。奉国寺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彩绘艺术,都十分精湛,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东街。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竣工于太平五年(1025)。初名咸熙寺,金朝改为奉国寺。因殿内塑有七尊大佛,也称七佛寺或大佛寺。元代极盛时有僧众千人,明清渐衰。今存建筑有大雄宝殿、无量殿、钟亭、碑亭、内山门、牌坊等。大雄宝殿为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是现存辽代单层木结构建筑中最大的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1米,东西长55.6米,南北宽32.8米,建筑面积1823.68平方米。殿内构造采用减柱法,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由于支梁架柱成功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大殿历千年而原貌不变。梁枋、斗?绘有辽代彩图,部分保存完好。其中架梁底面42幅飞天尤为突出,或持花束,或捧果盘,作供奉七佛状。其服饰或著宝冠,或结双鬟,均佩璎珞,带钏镯,穿长裙,缠衣带,飘飞于云中,与七佛上下呼应,构成一幅祥和肃穆的礼佛图,为辽代彩绘中的珍品。殿内四壁绘有31幅佛像、菩萨、罗汉像。大殿柱础方1.2平方面,雕有宝相花、牡丹花、莲花、卷草等图案,构图优美,刀法遒劲有力。殿中北部砖台上塑有佛像七尊,最高者达9.5米。每尊佛像前各有一对胁侍菩萨,均为辽代作品。佛坛前有21件石雕供器和11块金、元、明、清各代重修寺庙的碑刻。寺内其他建筑无量殿、山门、牌楼等均为清代建筑。

佛教建筑。位于辽宁义县城内东街路北。初名咸熙寺,后改奉国寺。因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所以也称七佛寺或大佛寺。创建于辽开泰九年 (1020),乾统七年(1107)又开始进行规模较大的补修工程,后因辽亡而中止。金天眷三年(1140)继续修建,至此营建完毕。殿内所立碑中有一方元大德七年碑,碑文称:当年此庙“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飞楼耀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至如宾馆,僧寮,帑藏、厨舍,无一不备焉。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二十贤圣……亦可谓天东胜事之甲也。”至于寺内的建筑物,元至正十五年(1355)《大奉国寺庄田记》碑记载,即“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堂一百二十间,伽蓝堂一座,前三门五间,东斋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间,正厨房五间,南厨房四间,小厨房两间,井一眼。”可惜,受金、元、明、清历次战乱的影响,一些原来建筑相继毁坏,荡然无存。独有此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依然完整保存至今。现今奉国寺所见山门,牌楼、无量殿等,皆清代增修。大雄宝殿经过金、元、明、清历朝修葺,仍保持了辽代木构建筑的本来面目。殿耸立在砖砌的高台上,雄伟壮丽,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同为国内佛殿中稀有的高大建筑。殿前开三门,后开一门,中门上悬龙边蓝地金字匾额,书“大雄殿”。殿坐北朝南,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共48.2米,进深五间,共25.13米,高达21米。殿内梁架八缝,二十柱,五种斗拱,基本上都是辽代原物。石柱础上所雕的宝相花、牡丹花、莲花、卷草纹等亦为不可多得;辽代柱雕艺术的精美之作。绘于大殿梁枋,斗拱上面的各种飞天,草风、流云、花叶等辽代建筑彩画,更为罕见。殿内辽代所塑七尊坐佛,左起依次为迦叶、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舍牟尼,释迦牟尼等佛。诸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8米,正中的毗婆尸佛则高达9.5米。每佛两旁皆立有姿态各异的胁侍菩萨二尊,东西两头又各立塑一天王像。胁侍,天王像经后世一再修塑,已多变样。佛前还有石雕供器多种,殿两侧分置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碑十余方。奉国寺大殿虽经风雨近千年,仍巍然耸立。

奉国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