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奈良六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奈良六宗分类:【传统文化】 奈良时期(710―794)是中国宗派传日的初期。传入的派别有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律宗和华严宗。严格来讲,前四宗的传入均在迁都奈良以前,因其兴盛在迁都之后,故也划在奈良佛教内。各宗皆以当时京城奈良为传教中心地,日本佛教史习惯称为“奈良六宗”。 三论宗是日本有佛教宗派的肇始,由曾入唐随吉藏受教的高丽僧慧灌传入。推古三十三年(625),慧灌初来日时,正逢大旱年景。他奉敕讲三论求雨而奏效,得到日廷的赏识,被授与僧正,奉旨在宫中讲三论宗。其门下人材颇多,如在大化革新中鼎力相助的僧?及慧云、灵云等都为其高足。其弟子智藏于天智朝入唐(具体年代不详),拜嘉祥大师亲受三论要义。回国后在法隆寺盛弘三论宗。701年,其弟子道慈随第八批遣唐船入唐,留学十八载,从吉藏法孙元康受空宗奥义,并历访了诸山名僧。因广学多闻,学业颖秀,曾被选入唐宫讲《仁王般若经》。归国后居大安寺,传三论宗,兼传法相、律宗等。史称慧灌、智藏、道慈“三论一宗从唐土传入有三代传”。 三论宗传入日本三十年后,中国法相宗也传入日本。其最早传播者是元兴寺沙门道昭。653年,道昭随第二批遣唐使赴唐,投玄奘三藏门下,受到亲切的扶掖,授以观门。道昭在唐七年,还傍学了禅学,归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巡历各地,盛张法相法筵,此为日本法相宗的初传。698年,他以七十二岁圆寂于元兴寺,据他的遗言举行大葬。这是日本举行火葬的开端。658年,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谒玄奘、窥基学法相教义,业成返国。以上两传称日本法相宗的南寺传或元兴寺传。703年,智凤、智鸾、智雄相偕入唐,受学于仆阳智周,为日本法相宗第三传。716年,智凤的再传弟子玄?与第九批遣唐使团同行入唐,仍就学智周习法。归住奈良兴福寺。以上称法相宗北寺传或兴福寺传。这样,通过四批日僧的弘化和努力,中国法相宗逐渐在日本发展起来,尤其在奈良时代和平安初期,该宗人材济济,对唯识论、因明学、瑜珈论的研究甚是精细,涌现一大批学识渊博的高僧学者,成为当时日本佛教思想的主流。 成实宗和俱舍宗是作为三论宗和法相宗的附宗一并传入日本的。其研究及弘布均由三论宗僧和法相宗僧担当,并未开创寺院,独立传教。 日本华严宗一般以新罗僧审祥为初祖,日僧良辨为第二祖。但华严章疏的传入,则是唐大福先寺道?于736年渡日带来。审祥曾师事我国华严宗集大成者贤首大师,精通华严宗深义。据传,审祥初来日时,居大安寺,其才学德行能还不被世人所知。740年,日僧良辨受梦境所托,特邀审祥在金钟寺首次开讲《华严经》,一讲便是三年。此为日本华严宗创宗之始。该宗传到日本后,很得日本朝廷的信奉。圣武天皇治世时达到顶点。圣武天皇试图以华严思想来实现其政教一致的理想,敕诸寺讲说经论要以华严经为本;敕中央寺院东大寺为华严宗大本山,封户五千,水田一万町,并亲写愿文“以世代国王,为我寺檀越。若我寺兴复则天下兴复,若我寺衰弊则天下衰弊”,告诫后世不道之主,苟犯此命,必堕地狱,永无超脱之期,诸天善神,必降大祸与后世子孙。华严宗俨然成为国家宗教的象征。 中国律宗传入日本可谓是坎坷艰辛。日本的戒律,最初是司马达等之女善信尼前往百济受戒传来的,推古朝虽有律师来日,但不足称道。678年,天武天皇朝道光入唐受传戒律;735年,道?应入唐求律僧荣睿、普照之邀来日,在大安寺宣讲所携来的《律藏行事钞》。但以上两师未举行过登坛授戒仪式,不能称纯粹的律宗在日植根。至742年,唐高僧鉴真受荣睿、普照的盛情相邀,率众弟子携经论法物来日,建戒坛授大戒,遂开创日本律宗,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通过对以上诸宗的剖析,可以看出,奈良六宗的法系源于中国,教义也基本承袭中国宗教的固有教义,没有什么创新与发展。因当时的信奉者主要是朝廷贵族,他们只期望借助佛教延年益寿,消灾治病,祈雨护国,并不求明了经义,因而佛教多在建寺、造像、写经、诵经方面兴隆。另外,奈良六宗虽称六宗,但宗派间的界线并不严格。其区别主要在对佛经的学习、注疏的侧重面不同,而不是源于信仰的分歧。因而当时一寺不单单弘布一宗,一人兼学二宗或三宗者也很普遍。日本已故的著名佛教学者村上专精又称奈良六宗为“学派佛教”,反映了中国宗派间较融合和宽容的特点。 玄奘三藏像(日本宝严寺藏) 十三世纪描绘鉴真东渡的日本名画《东征传绘卷》(局部) 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为了削弱奈良佛教的势力,下种种诏敕,革厘佛教,并积极扶植从唐新传入的天台宗和真言宗,终使两宗成为日本平安时代的代表宗派。 天台宗传日功归最澄。804年,最澄乘第十七批遣唐使船舶入唐,求取尚未传到日本的天台宗经释典籍。他先后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义,受菩萨戒;随?然学牛头禅;师事越州龙兴寺顺晓习密教,受秘密灌顶。在唐一年,所学法门遍及天台、密、禅、戒。805年归国,入京师奉天皇敕命为南都八高僧讲授天台宗法门,又在高雄山寺建筑法坛,为八大德授灌顶。这是日本有灌顶之始。后扩展比睿山规模,以此作为弘传天台宗的基地。最澄为了兴隆大乘戒法竭尽努力。他力排奈良僧众的非难,上奏朝廷,请求敕准睿山脱离僧纲的统摄,在睿山另建大乘圆顿戒坛。822年,大师未能如愿而圆寂。灭后翌年,天皇批准大师的奏章,准予传授大乘戒,并赐延历寺敕额。此后,天台睿山呈繁荣盛况。 日本天台宗弘传中国智法系,并在此基础上,接受了禅、密二宗及菩萨圆顿戒,主张圆教(天台)、禅、圆戒(大乘戒)、密教合一。后在密教的发展上尤为突出,故有“台密”之称。这是有别中国天台宗之处。 真言宗的传日者是空海。804年,他与最澄同期入唐,拜长安青龙寺惠果为师,得受金刚、胎藏两部密法,继密宗第八代祖位。又从般若三藏等人受学《悉昙》。806年归国后,于东寺和高野山创根本道场,树立真言宗规模。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空海所著的《十住心论》十卷。这是日本佛教史划时代的著作,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宗教哲学思想史,深刻地体现了空海尊崇真言密教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书中将佛教按深浅高下分成十个阶梯,把显教即大小乘、报身说、应身说均列入前九心,密教置于最高位的第十心。称要登上最顶点的秘密台,必须经过显教九心的阶梯。 平安初期正值盛唐中期密教风行时期。当时凡入唐求法者无一不接受密教传授,归后皆弘布密教化的佛教。在此唐风的薰染下,日本朝廷也非常相信密教咒力的灵验。屡屡招请诸高僧修加持祈祷,奖励各地讲师专修密教,使得平安佛教密教盛极一时。834年,空海上表朝廷,提议仿照唐朝的神龙道场,在宫中设立如法修行的真言道场。翌年,仁明天皇准奏,于宫中建立真言院,设曼荼罗坛,每年正月八日到十四日七天中,空海亲自任大阿贽梨,薰修真言秘法,成为当时密教兴隆的中心。据传,在平城、嵯峨、淳和、仁明四代天皇时,空海建坛修法五十一次。为迎合朝廷显贵的风习,博取上层社会的支持,其余各宗几乎全部按密教改革。天台宗睿山只有宣扬“圆密一致”的台密系统兴隆。圆仁曾奏请文德天皇,仿照唐朝,按新密法设立皇帝本命道场,修炽盛光法,祈祷宝祚的长久;并设总持院,置十四僧,以护国基。在南都奈良,密教也以东大寺为中心而风靡一时。当时从唐土传入的秘密修法,不下数十种,随时修演,几乎达到日夜不断的程度。因而,有的学者将平安佛教称之为“祈祷佛教”。 平安时代,日本对唐朝佛教的输入与吸收,已不像前朝那样一昧地照搬和模仿,而开始注意在继承、研修的基础上,加以某方面的创新与改造。上述天台宗的密教化和空海对密教理论的新发展都是例证。另外,佛教自传入日本以后,就遇到了日本传统的神道信仰的挑战。佛教僧侣为了使人们接受佛教思想,巧妙地将佛教和神道信仰揉和在一起,佛成为众神之一,人们也把佛陀作为“异域之神”来接受。奈良时期,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在国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遂出现了在神社境内建佛寺,佛寺境内设神社这一神佛调和的迹象,如气比神宫寺、鹿岛神宫寺、多度神宫寺等。进入平安时代,神佛结合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为“本地垂迹说”,形成佛教菩萨与神道之神的融合,在观念上,开始从“神主佛从”转化为佛居主导,神归于佛的从属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佛教的释迦现世、普济众生的思想,来解释日本的诸神。譬如,“神依靠宿业而成为神,还要从神身升至佛之境界”、“神和佛本是同一的,本地(佛陀)在印度为佛,为拯救迷茫中的民众而降生到日本列岛,化身为各地诸神”等诸种说法,其中心只有一个,即强调佛远比神优越,称神虽比人高超,,但仍有烦恼缠身,要摆脱烦恼,必须求助佛法的普度。于是,日本诸神成为佛和菩萨的“分身”或“垂迹”,也出现了把神称作菩萨,神前读经、写经奉纳的现象。如天台宗与神道结合称“山王一实神道”,认为释迦牟尼是一神的本体,大本山比?山保护神“山王”为释迦牟尼的化身。真言宗与神道结合的“两部神道”,认为大日如来是统一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的本体,一切神都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伊势神宫内宫所祠的天照大神是胎藏界的大日如来,外宫所祠的丰受大神则为金刚界的大日如来。这一神佛相融的倾向,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提出“神佛分离”之说以后才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