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御史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御史台官署名。南北朝时期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明以后改为都察院。掌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之事。《旧唐书·职官志三》:“御史台:〔秦、汉曰御史府,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改为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名宪台。咸亨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分台为左右,号曰左右肃政台。左台专知京百司,右台按察诸州。神龙复为左右御史台。延和年废右台,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复置,十月又废也〕。大夫1员,〔正三品。秦、汉之制,御史大夫,以中丞为台主。隋讳中,复大夫,降为正四品。《武德令》改为从三品。龙朔改为大司宪,咸亨复为大夫。光宅分台为左右,置左右台大夫。及废右台,去左右字。本从三品,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十二月敕:‘大夫,秦为正卿,汉为副相,汉末改为大司空,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准六尚书例,升为正三品,著之于令’〕。中丞2员,〔正四品下。汉,御史台有2丞,掌殿内秘书,谓之中丞。汉末改为御史长史,后汉复为中丞。后魏改为中尉正,北齐复曰中丞。后周曰司宪中大夫。隋讳中,改为持书御史,为从五品。武德因之。贞观末,避高宗名,改持书御史为中丞,置2员〕。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中丞为之贰。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讯之。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则与刑部尚书参择之。凡国有大礼,则乘辂车以为之导。侍御史4员,(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僚,推鞫(ju)狱讼。凡有别付推者,则按其实状以奏。若寻常之狱,推讫断于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奏。大事则冠法冠,衣朱纁裳,白纱中单以弹之。小事常服而已。凡三司理事,则与给事中、中书舍人、更直直于朝堂受表。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长官,则与刑部郎中员外、大理司直评事往讯之。主簿1人(从七品下),录事2人(从九品下)。主簿掌印及受事发辰,勾检稽失。主事2人,令史17人,书令史23人。殿中侍御史6人(从七品下),令史8人,书令史18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则于卤簿中纠察非违,具服从于旌门,视文物有所亏缺,则纠之。凡两京城内,则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监祭祀则阅牲牢,省器服,不敬则劾祭官。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凡百官宴会、习射,亦如之。” 御史台官署名。宪台、兰台。御史大夫属官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下设治书侍御史、侍御史西汉末御史大夫改司空后,遂专监察之任。东汉独立为台,御史中丞为台主,或文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沿置,不属少府。梁陈、北魏北齐始称御史台。晋武帝以符节台并入兰台、置符节御史掌授节 又增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掌诏狱,审核疑案,寻省。北魏以御史中尉为长官,北齐御史台设中丞1人,治书侍御史2人,侍御史8人,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各12人,领符节署。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于御史台外分设谒者、司隶二台,三台共掌监察。御史台掌纠察京司百官,司隶台掌监察京畿和郡县地方官。谒者台奉诏出使,持节察按,寻司隶台废,改以京官清明者挂司隶从事之名出使巡按。唐以御史台兼隋三台之职。设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龙朔二年 (662) 改为宪台,咸亨元年(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为左肃政台,又增置右肃政台。左台专掌在京诸司及监察军旅,右台按察京畿内外及州县文武百官。神龙元年(705) 改为左右御史台。太极元年 (712)废右御史台。次年又置右台,同年又废。东都也置御史台,称东都留台,或简称东台、留台。御史台职在监察,正朝政纲纪、举百司紊失,得弹劾百官,又参与推鞠狱讼和受命推按。至唐后期,职权渐为侵削。宋承唐制,以中丞为长官,御史大夫为加官、所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初常以御史为寄禄官,咸平四年 (1001) 以御史2人充左右巡使,分纠百官违法事。祭祀则兼监祭使,国忌行香有监香使,入阁监食有廓下使。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正官名废诸使,略如唐制,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廷辨,小事奏弹。辽太宗会同元年 (938)置御史台、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为南面官。所属唯置殿中司,以殿中、殿中丞掌之。金御史台兼掌登闻检院,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长贰,领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又置典事、架阁库管勾、检法、狱丞等属官。又置提刑司于各路,时称外台,受御史台监督。元世祖至元五年 (1268) 设台,得与中书省、枢密院同奏政务,辖殿中司、察院,分别以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领之。明初亦置,洪武十三年 (1380) 罢,十五年更置都察院,领十三道监察御史。 御史台中国旧时执掌监察的官署。始设于秦,称“御史大夫寺”,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因御史居殿中兰台,故又名“兰台寺”或“宪台”,隶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的称谓不一。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次官,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居之)、殿院(殿中侍御史居之)、察院(监察御史居之)。宋元因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沿明制,御史台之名遂废。 御史台官署名。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称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中丞。历代多沿而不改。唐武则天曾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明清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御史台在广西恭城县城东约1.5公里,有一石台,高3米多,宽6米多,上宽下窄。石旁刻有御史台三字。御史名周谓,北宋广西恭城人,在岭南任监察御史,任职达六年。相传周渭少年时常坐此石,一面牧牛,一面读书,遇风雨时,则藏身于石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