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知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4 刘知几唐史学家。著《史通》 20卷。主张“史识”的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治史思想与方法。认为治史必先正名实。主张“名以定体,为实之宾”。强调名与实的一致。指出如果“苟立诡名,不依故实”,那就是犯了“史论立言,理当雅正”的原则,引出真伪莫分纰缪相因的结果。在写史时应先博闻旧事,多识其物,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要加以分析、比较,探颐求隐,明其真伪,以达到“识事详审,措辞精密,举一隅以三隅反,告诸往而知来,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认为“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说,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又不足观也”据此指出班固所撰《汉书·孝成纪》的《赞》和《五行志》之间,前后自相矛盾。并反对“两存厥理,言无准的”、“虚辩物色”、“推类无验”、“不副征验”等逻辑错误。 098 刘知几唐史学家。著史强调重史实,要求史家必须加强史德修养,提倡“直书”、“实录”,认为著史应持“不掩恶,不属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态度,反对主观臆造。认为史家应有才、学、识三长。批评董仲舒、刘向、刘歆、班固以阴阳五行和灾祥解释历史,主张以人事为主的历史观,具有“疑古”、“惑经”的批评精神,怀疑儒家美化了古史,强调“知人论世”和“天人相分”。著作有 《史通》。 057 刘知几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主张历史应以人事为主,“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认为灾祥属自然现象,“吉凶递代,如盈缩循环。此乃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但又没有打破对鬼神的迷信。他说:“抑又闻之,怪力乱神,宣尼 (孔丘) 不语; 而事鬼求福,墨生(墨翟)所信。故圣人于其间,若存若亡而已。”对孔孟儒家持批判态度,自谓 “多讥往哲,喜述前非”。 140 刘知几661—721史学家。字子玄,唐代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710年,写成《史通》 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721年,贬为安州别驾。他前后领史馆20余年。 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官至左散骑长侍。曾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曾与吴兢删定《则天皇后实录》,撰写《中宗实录》,自撰《睿宗实录》。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661—721唐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被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具史才,著《史通》四十篇,讥评古今。又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重视史德。著史强调“直书”、 “实录”,提倡“不掩恶,不属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反对主观臆造。认为“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旧唐书·刘知几传》)尤重“史识”。反对以阴阳五行和灾祥解释历史,相信“天人相分”,天象与人事无关,“吉凶递代,如盈缩循环。此乃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史通·书志》)。反对天命史观,指出“夫论成败者,国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杂说上篇》)。在人事与形势的关系上,认为历史有古今变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史家要知人论世。历史的“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具有“疑古”、“惑经”的批判精神,认为儒家美化了古史。“儒教传授,既欲神其事,故谈过其实”(《惑经》)。主要著作有《史通》。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连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主张政治改革。失败后,贬郎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一生著述甚多,均收入《刘梦得文集》。其诗优美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哲学上著《天论》,反对佛教的“天人感应”、“因果报应”说。认为人与自然的功能不同,“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是故“天人交相胜”,“还相用”,“人诚务胜乎天”。在对人的行为善恶评价上,反对天命论,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招”;“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者佞,而罚恒在直”,“人之能胜天之实尽丧矣”(以上均引自《天论》)。认为“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主张用“公是公非”的道德“立法”,消除社会矛盾、宗教愚昧及恶德丑行。道德修养上重视“用尽身践”。著作编为《刘梦得文集》,亦称《刘宾客文集》,其中《天论》三篇是他的哲学代表作。 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史学理论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有《史通》20卷。刘知几虽为史论家,但其所论,不少观点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特别是对史传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他主张文章内容应反映现实,忠于事实:“书功过,记善恶”,“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史通·叙事》)。在形式上,应“文而不丽,质而不野”(同上),否定了齐梁浮靡文风,要求文质并茂。他重视史传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方法,一再强调“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同上)。他提出了叙事“尚简”的主张,要求文章达到“文约而事丰”、“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同上),从而使史传文学具有一种精炼、含蓄、平易、深刻的审美意味。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高宗永隆元年(680)进士,授获嘉主簿。武则天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兼修国史。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因事贬授安州都护府别驾。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专攻史学,兼修国史30余年,著成《史通》这部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名著。书中严正批评了当时史学著作中存在的骈俪之风,提出了一些正确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影响都很大。刘知几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