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5 心1指思维的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管子·心术上》亦将心作为思维器官,“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心有认识作用。“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脏,待感于五官。”(《尚书引义》)(2)指一种精神本体。孟子认为心有先验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仁也;差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北宋邵雍则以心为宇宙的本体,“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渔樵问答》)。朱熹承受张载“心统性情说,“心统性情者也”(《朱子语录》卷五)。陆王学派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矣” ( 《答季德明书》)。 心heart五脏之一。位于胸中, 有心包护于外, 其经脉络小肠, 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五脏中居首要地位。《司牧安骥集》“马师皇五脏论”:“心是脏中之君。”心在脏腑中具有主导和支配作用, 统管整个脏腑的功能活动。 心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意识活动及思维器官的概念。先秦孟子认为,“心”是人的道德本性,提出“仁,人心也”的观点;又把心看作思维的器官,认为“心之官则思”,还以“心”为意识本身,“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然甚然,心为甚。”《管子·心术上》亦有“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的论断,把“心”视作各种感官之首。荀子提出“以仁心说”,以为心是安置“仁”之道德本性的处所。西汉董仲舒认为心是气的主宰。西晋傅玄提出:“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隋唐佛学把心看成人的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提出“三界唯心”、“一心三观”的命题。北宋邵雍有“太极既是吾心”的说法,把心看成世界的本体。张载认为性与知觉均属于心的一部分,“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南宋朱熹继承张载“心统性情”说,以为心是统一于性与情的。陆王一派发挥“心即理”的观点,得出“心即理,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的结论。明清之际王夫之又恢复了心为思维器官的传统理论。 心梵文Citta的意译。佛教名词。与“色”相对。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 心五脏之一。与小肠相表里。主要功能是: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2.主神志。又称心藏神。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精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3.心气通于舌。指心与舌有内在联系,心的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痰迷心窍则舌强语謇。故有“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之说。4.其华在面。即心的生理功能可通过面部色泽变化反映,如心血虚则面色无华。5.汗为心液。因血汗同源,血为心所主,故心与汗液有密切关系。如心气虚则自汗,出汗过多亦耗伤心血。6.心的经脉为手少阴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心heart又称心脏。动物体内推动血液循环能搏动的器官。分管状的和囊状的二类。前者多见于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蚯蚓的第7、9、12、13体节,各有一对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内有心瓣,且能有节奏地搏动。昆虫纲为背血管的后端部分,由一连串连续膨大的心室组成(如蝗虫为8个),每一心室的两侧有心孔和心孔瓣。甲壳纲、蛛形纲亦有类似的心脏,但通常位于围心窦内。软体动物的心脏为肌质的囊,由心耳(房)(1~4个)和心室(1个)组成,位于围心腔内。人和脊椎动物的心脏都属于后者,为肌质囊状的结构,位于前腹侧的心包腔内,由心耳(1~2个)和心室(1~2个)组成。脊椎动物的心脏演变为:鱼类为一心耳一心室;两栖类、爬行类为二心耳一心室;鸟类、哺乳类和人为二心耳二心室。中兽医学认为心是五脏之一,除推动血液循环外,还统管整个脏腑的功能和精神意识活动和消化机能都有密切关系。 心佛教名词。有多义: 一是指身体器官,即 “肉心”,指认识活动的中枢,即大脑; 二是泛指精神活动,与 “色” 相对。 心佛教名词。有多义:一是指身体器官,即 “肉心”,指认识活动的中枢,即大脑;二是泛指精神活动,与 “色”相对。 心人初生至5个月,心的长径为2.95~3.55 cm,宽径3.40~4.30 cm,前后径1.70~2.60 cm。2岁时增大半倍,3岁以后增长较慢。12岁时,整个心约增大2倍。成年人心的长径约为12~14 cm,横径9~11 cm,前后径为6~7 cm。成年人心的重量变动范围较大,男性的心重量平均为263.66 g,女性平均为236.15 g。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