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悬空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公里的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上。创建于金代,现存多为清代建筑,是我国罕见的一座悬挂在半山的建筑。全寺背倚翠屏峰,下临深谷,自南向北、由低向高依次展开,似仙山楼阁一般。古代曾以“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诗句对它进行生动的描绘。寺的建筑方法是在悬崖上凿洞穴,插悬梁而架屋。各建筑间有飞架栈道相通,参差有致,浑然一体。全部建筑分为三组。第一组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的场所。第二组以三圣殿为主体,奉祀佛教。第三组以全寺最高的建筑三教殿为主体,此殿三层九脊,奉祀儒、道、佛三家之祖,反映了明代以来“三教归一”宗教思想的发展。悬空寺设计巧妙新颖,建筑技术高超,在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是少见的。 悬空寺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5公里,建在中国五岳名山之一的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之上,为“恒山十八景”之一。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六世纪),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金、明、清等历代均有重修,是中国罕见的一座高空建筑。 063 悬空寺座落在浑源县城南5公里的金龙口西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1400余年。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以惊险、奇特闻名于世。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凌空建造,殿宇紧贴岩壁一字排开。全寺分三官殿、三圣殿、三教殿三组建筑群,其间有栈道相通,全为木质结构,共40间。岩壁上镌刻“公输天巧” 四个大字。 悬空寺中国古代栈桥式悬壁佛寺。位于山西浑源城南5公里恒山的金龙峡中,始建于北魏末期(约6世纪),金代和明清曾以重建,寺院依峡谷壁建屋,在石壁上凿洞插入粗大木料为基础,楼阁悬空架在崖壁上,气势险峻,现存大小殿阁13座,高低错落,中间以有顶的栈桥相连。悬空寺的长廊依着崖壁的凸凹,弯弯曲曲,殿回楼转,一步 一景,其最低的殿堂离谷底奔流的溪水也高达60余米,设计者大胆巧妙的构思令人叫绝。明代文人郑洛诗赞悬空寺: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溪通。山川缭绕苍冥外,殿宇参差碧落中。”描绘了悬空寺的神奇景观。 悬空寺 悬空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恒山第一景,位于县城南5公里唐峪口西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魏后期。金、元、明均有重修。因寺建在绝壁上,遥望如悬半空,故名。寺背靠翠屏山,依岩造屋,凿壁插梁成基,结构奇特。现存建筑40余处,主要有朝殿、会仙府、碧霞宫、纯阳宫、楼宫亭、寝宫、梳妆楼、御碑亭等。山门南向,依西岩龛建有二层二檐正室。寺内南北有三檐歇顶楼阁,对峙而立,由低及高,三层叠起。三面有环廊围护,上有飞梁栈道相通。整个寺宇建筑,相互交叉,高低错落,曲折迂回,若临虚空,当地民间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之说。徐霞客《游恒山日记》载云:“层楼高悬,曲榭斜倚”,“破壁而出”,极言其势奇险。寺内有铜铸、铁铸、石雕、泥塑神像78尊,神态自若,栩栩如生。位处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老子、孔子同堂共室,耐人寻味。 悬空寺中国古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东南5 km恒山之麓。建于金龙口西岸峭壁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后于明代重修。全寺有殿宇楼阁40间,陡崖上凿洞穴安梁架屋,钉椽铺瓦,殿宇之间有栈道相通。寺内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像80余尊。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