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愤怒的青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愤怒的青年

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文学流派。因莱利·阿伦·保罗的《愤怒的青年》一书而得名。此派作家多为出身于工人阶级或社会中、下层的知识青年,既不满当时的“福利国家”政策及传统门第观念,又看不到前途,愤怒之情遂由此产生。其作品反映了战后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精神苦闷。约翰·韦恩的《每况愈下》(1954)、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1954)等小说首开其端。接着,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 (1956)在伦敦上演成功,震动英国文坛,推动这一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被视为“愤怒”派文学典型作品。此后,又有工人作家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等人的作品相继问世。所作虽抨击社会弊端,呼吁社会改革,但终未触及社会病根,有的甚至对丑恶社会现象作了渲染。60年代后,这一文学运动渐趋消失。

“愤怒的青年”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一次文学运动。一些没有统一组织和行动纲领的青年作家,对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推行的“福利国家”表示不满;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督教、天主教、平庸的英国传统文化不满;甚至对友谊、爱情、婚姻等也都表示强烈的不满。总之,他们对上层社会的虚伪表示厌恶和愤怒。1957年伦敦出版了由8个青年作家撰写的8篇文章,编集成书,名为《宣言》,系统地阐明了这些“愤怒的青年”的理想与信念。该书主要抨击英国现存的社会制度。首先表示“愤怒”的是约翰·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接着上演了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该剧成为这次文学运动的代表作。他们“愤怒来愤怒去”,结果还是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只不过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种哀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