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望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5 戴望舒1905—1950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朝寀。浙江杭州人。1925年考入复旦大学。1932年赴法留学。3年后回国。1949年后,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编译。译著有: 夏多勃里昂 《少女之誓》、伊凡诺夫《铁甲车》、《法兰西现代短篇小说集》、《西班牙短篇小说选》、《意大利短篇小说集》、《比利时短篇小说集》等。 223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江思等。浙江杭县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读书。1925年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人的影响。1926年加入共青团,又成为左翼国民党员,次年曾被当局逮捕过。1928年在上海创办“第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发表《雨巷》诗作,得“雨巷诗人”称号。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始自费赴法,次年出版诗集《望舒草》,1934年赴西班牙旅行,越年回国。1936年与卞之琳等办《新诗》月刊,后出《望舒诗稿》。抗战后赴港,任“文协”香港分会理事,主编《星岛日报》副刊及《顶点》、《中国作家》等刊物。1941年香港沦陷后曾被捕入狱。抗战胜利后回沪执教,出版诗集《灾难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任法文翻译。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1905—1950Dai Wangshu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中学时代即喜爱文学,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深刻影响。1926年开始创作并发表诗歌,他在1932年创刊的《现代》月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创作和翻译作品。同年底赴法国游学至1935年回国。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他被捕入狱,后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不久又因从事民主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他再次流亡香港。1949年回到北平,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50年2月8日病逝于北京。 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卒于1950年。原名戴梦鸥,曾用笔名江思、亚巴加、郎芳、常娥、戴月等等。浙江杭县人。戴望舒于1922年开始新诗创作,中学毕业以后,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5年,又转到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人一起共同创办《璎珞》旬刊,并首次发表新诗《凝泪出门》。大革命失败以后,戴望舒与杜衡一起躲在松江县的施蛰存家中,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诗篇《雨巷》、《我的记忆》等,之后成为他的代表作品。1928年,戴望舒与冯雪峰、施蛰存、刘呐鸥等人一起组织创建“水沫社”。1930年,戴望舒在冯雪峰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在学习期间从事翻译和创作,不久又转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1935年,戴望舒回国。1939年,来到香港,并担任《星岛日报》副刊和《星座》杂志的编辑,并与艾青一起编辑《顶点》杂志。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逮捕抗日分子,戴望舒也于1942年被捕入狱。在牢狱中他写下了著名诗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戴望舒从香港来到北京,从事外文翻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四部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的诗歌风格独具,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提炼,追求朦胧的意象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戴望舒1905—1950诗人。浙江杭县人。早年留学法国,受法国象征派诗影响很大,1926年开始发表诗歌。曾是左联成员。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一家报纸主编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香港回国。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其诗多表现难以排遣的感伤,意境朦胧,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戴望舒1905~1950现当代诗人。原名戴朝束,又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杭州一个银行职员家庭。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开始写诗。成名作《雨巷》(1928),创造了新颖朦胧的意象和凄清幽远的意境,表现出低沉哀怨的情调,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受压抑的苦闷心情。后受左翼文学影响,写下《断指》、《流水》等歌颂革命者和向往光明的诗篇。1932年参加编辑《现代》杂志,不久去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后参与创办诗刊《新诗》。所写诗歌注重内在的感情节奏和现代口语的运用,使他成为现代诗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抗日战争期间思想发生变化,《元旦祝福》 (1939)一诗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香港沦陷后被日军逮捕,狱中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著名诗歌,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豪迈气概,抒发了对解放区无限热爱的感情。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直至病逝。一生作诗近百首,分别收入《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诗集中。艺术上受中国旧体诗和法国象征派影响,讲究意境创造,善用象征性形象,文字清新,音节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五四”以来的新诗中独出一格,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