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抑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抑制yizhi

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的产生,目前认为可能在两个部位: 一个是突触前的轴突末梢,称为突触前抑制; 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前者是指通过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兴奋性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该突触时不容易或不能引起其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从而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后者是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抑制性神经元,一般属中间神经元,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物质,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按引起条件反射抑制的原因,可分为外抑制、内抑制、超限抑制等。抑制和兴奋一样,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通过抑制,大脑皮质的信号化活动不断地得到纠正而逐渐达到完善,使反应更加精确有效。因而抑制过程也是积极的神经过程。例如,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内引起广泛地扩散并扩散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睡眠具有保护性意义。

抑制inhibition

机体由活动强转化为活动弱或由活动状态转化为静息状态的过程。这是对应于兴奋的另一种基本生理过程。也是传统生理学惯用的概念。
抑制是机体活动减弱的外在表现,在机体的不同水平有不同的表现。整体水平的抑制,表现为动物活动水平的削弱或停止活动。动物由清醒转为睡眠状态,或由疾奔转为缓步等等,均可称之为抑制。在器官和系统水平,抑制表现为该器官或系统功能的减弱,如血压下降,心率变慢或呼吸深度变浅等。细胞水平的抑制表现为膜的超极化,膜电位的升高。在神经的突触后膜上,抑制表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减小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出现。
与兴奋过程相同,抑制过程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作为一对矛盾过程,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调整了机体的活动,使其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与此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则活动减弱,这就保证了机体各个系统、器官活动的平衡。以循环系统为例,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血压上升,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静脉回流量增加等变化。与此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心迷走神经,减弱对心脏的抑制性影响,二者密切配合保证了动物在活动时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反应。
就整体水平而言,兴奋或抑制现象归因于控制某些器官系统活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中枢与副交感神经中枢之间存在着交互抑制的关系。在交感神经中枢兴奋的同时,通过交互抑制,引起副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抑制。
在神经元水平,兴奋或抑制决定于调控某一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的自我调整,即通过许多神经元环路以及环路神经元的共同整合活动,最终导致一部分神经元活动的加强,同时另一部分神经元则可能通过前馈性与后馈性的抑制机制,使其活动减弱。
在神经元内部,兴奋与抑制现象的发生可理解为神经元膜电位向不同方向的变化。神经元兴奋时,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的升高,膜电位下降,出现膜的去极化以及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反之,神经元的抑制,表现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升高,膜电位升高,出现膜的超极化以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基于上述事实,现代生理学将兴奋与抑制看成是同一生理过程的两种表现。尽管兴奋与抑制在机体活动水平上分别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就其内部机制而言,两者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抑制yizhi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和兴奋相对应。表现为有机体受到刺激时由活动显著转变为相对静止,由强变弱。抑制也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和兴奋相互诱导。抑制分为内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抑制、延缓抑制、分化抑制等形式。内抑制又称条件抑制,是后天形成的,是一种内部主动状态。外抑制是一种非条件抑制,由外部强烈刺激或新异刺激引起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较强兴奋,而使周围区域产生的抑制。当条件刺激不再与强化刺激物继续发生联系,失去了信号意义而使大脑皮层产生的抑制是消退抑制。大脑皮层上产生的将条件刺激与类似刺激区分开来的抑制是分化抑制。当条件刺激物出现后,过一定时间才出现非条件刺激物来强化,经过训练,使产生条件反射的时间延缓的抑制称为延缓抑制。

抑制

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参见“兴奋”。


抑制

见“生物”中的“抑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