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纲五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9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伦理政治教条。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将三纲五常与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理论相结合,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是不可改变,永恒存在的。又说:“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东汉《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也有阐述。此后三纲五常就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伦理政治教条,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 三纲五常sangang wuchang“三纲”和“五常”的合称,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教条。由西汉董仲舒提出,见于《汉书·董仲舒传》和《白虎通义》。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地位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含义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支配统治权力;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只有绝对的效忠和服从的义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一》中说:“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所谓“仁”,含义极广,包括孔子讲的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董仲舒及以后取爱人这一含义。所谓“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孟子说:“敬长,义也。”董仲舒说:“立义以明尊卑之分。”所谓“礼”,则是指封建社会约束人们思想、言论和行为的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所谓“智”,是指人们的是非之心,即按照封建道德来判断是非的才能和智慧。所谓“信”,则是要求人们忠诚老实,专心一意按封建道德办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它。三纲五常作为统治者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作为一套封建道德规范体系,对于巩固我国的封建制度,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道德准则。语出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中《为政》篇引汉代马融的一段话: “所因谓三纲五常。” “三纲” 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本意为提网的总绳,这里引申指人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三纲”表明在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中,君、父、夫处于支配地位,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两性之间极为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范畴,“常”为亘古不变之意。“仁”,孔子讲为爱人,还包括孝悌、忠恕、恭、良、俭、让等品德;“义”主要指尊长、明亲卑;“礼”指封建社会约束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 (详见 《礼记》篇); “智”指才智; “信”指忠诚。“三纲”之义取阴阳之道,所谓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女性在“三纲”的道德要求中是处于最卑下的地位的。到了董仲舒“阳尊阴卑”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笼,“三纲五常”思想赋有了天意的神秘色彩。宋明理学又把“三纲五常”当作“理”,朱熹认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之理流行,无所运而不在。”(《朱文公文集·读大纪》)从哲学的高度将“纲常”说成是万古不变的东西。“三纲五常”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不断形成的,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教精义之中,也体现君臣、父子、夫妇三种范畴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成为封建社会中个人成败荣辱的道德准绳。 三纲五常中国传统儒学中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三纲”语出《白虎通·三纲三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原意是提网的总绳,在这里表示居于支配地位。“五常”语出《白虎通·情性》:“五常者何?谓仁、义、礼、信、智也。仁者,不忍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常”意为永恒的真理。三纲与五常经常配合使用,作为维持封建等级制度,束缚人的思想的道德规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界对三纲五常进行猛烈的抨击,明确指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性别革命”等口号,呼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 三纲五常Sangang wuchang简称“纲常”。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本意指提纲的总绳,这里引申指人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三纲”表明,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占有绝对的支配统治权力;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只有绝对效忠和服从的义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范畴、道德教条。“仁”的含义极广,孔子讲仁者爱人,还包括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孟子》和《礼记·中庸》中讲仁是“亲亲”;董仲舒和以后的一些学者认为仁即是爱人。“义”,一般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也有多种具体解释。《礼记·中庸》认为“义者,宜也”;董仲舒主张“立义以明尊卑之分”;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礼”指封建社会约束人的思想、言行的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智”指人们的是非之心,即按照封建道德来判断是非的才能和智慧。“信”指办事、说话要守信用,忠诚老实,一心一意按照封建道德办事。 三纲五常见“政治学”中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儒家学说中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伦理理论。先秦儒家提出“五伦”的观念,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关系,认为只有用体现尊卑制度等级秩序的“礼”来处理这五种关系,人类社会才能进入理想境界。西汉董仲舒将其中的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突出出来,强调他们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称之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认为“三纲”是根据“天意”建立的,是永恒的不变的,“天之道”,“贵阳而贱阴”,阳尊阴卑是天地自然具有的道理;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的一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的一面,阳永远处于主导、尊贵的地位而阴则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永恒不变的准则,也是统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东汉儒家著作《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有阐述。 三纲五常见“政治学”中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古代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原则规范。“三纲”指三种主要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五常”指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三纲”内容最早见于战国末《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之常道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唐·孔颖达疏引《礼纬·会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西汉董仲舒以阴阳论君臣、父子、夫妻间主从关系,并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东汉《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提出:“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举贤良对策》)。又“五常”另有二义,一指“五典”,《尚经·泰誓》:“狎侮五常。”唐·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二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东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唐·孔颖达疏:“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佛教亦有三纲之说。佛教以“三纲”指三种职设,即上座、寺主(或称“典座”)、维那(或称“悦众”)。《僧史略》卷中: “寺之设也,三纲主焉。”其还以“五戒”配“五常”,“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淫戒也。”作为封建社会主要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规范的“三纲五常”,在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